房委會決定擱置領匯上市,相信投資者對於這次事件,會有很深切的領會。
市場有些人會認為,領匯這中文名稱改得不好,因名字之中有被教訓的意味,而是次上市失敗,更有人把它稱之為「領嘢」。
本來領匯上市是一件好事。首先,房委會能套現數百億,足以維持未來數年建公屋的開支;而投資者又多了一個具穩定收益的基金可供選擇。此外,香港又開拓了房地產信託基金這個市場,使到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
是次領匯招股,亦創下多個紀錄。首先是有史以來凍結金額最多的新股,所凍結的資金高達2,800億;其次是最大單一房地產基金。而相信短期之內無人能打破的紀錄,是香港第1隻上市的房地產基金,集資規模最大,但又上市失敗。所牽涉的政治、經濟問題,值得放進大學課程教學作個案研究。
原本領匯上市之後,很多人會過快樂聖誕,包括房委會(因為有資金可用)、包銷商(因為有包銷費)、保薦人(因為有上市費)、投資者(因為預計有穩定收益、以及基金價格有上升空間)、經紀(有佣金收益與孖展利息)、銀行(孖展貸款的利息收益)及香港(金融中心得以進一步鞏固)。
但上市失敗後,房委會損失1億多元的上市前期費用;包銷商損失包銷費;保薦人損失高達數億元的保薦費,而股民利息及孖展開支損失亦逾億。至於已中籤投資者所損失的潛在利潤,更可能高達數十億,再加上香港金融中心聲譽受損,政府威信受挫、部份政客形象蒙污等,差不多可謂全民皆輸。
唯一的贏家,就是香港的司法獨立形象得以維持。既然法制是香港的基石,而這次維護法律的代價是高達數十億元的話,那麼日後更應好好維護法制這個基石,不要忘記這次慘痛的教訓,要有深刻的領會!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