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商業一味講求效率和利潤之下,食物加工大量生產,越來越失去天然味道。「我為甚麼要天天吃這種垃圾?」英國一名叫曉爾的記者問自己,終於忍無可忍,決定一變「為生存而吃」為「為吃而生存」。
他物色了一爿近河的土地農舍,轟轟烈烈地自己種植起來,河裏捕魚,林中射獵;還不止此,他還圈地養雞養豬,甚至牧羊放牛,盡量自給自足,至少減低倚賴超市伙食。這麼有興趣的實驗,自然要公諸於世,於是由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為電視片集,並出版成書(註),一時之間風行起來。
我沒看過電視節目,但光看圖文並茂的書本紀錄,已十分神往。剛從地裏拔出來的胡蘿蔔,聽上去已知道份外甘脆,而海灣剛捕獲的鯖魚,馬上排開在炭火上燒熟,可以想像其香聞十里,令人垂涎三尺。可是,看到養豬實錄,就踟躕起來了。曉爾說,不可感情用事,與豬建立友誼,應看豬只見豬肉,專心想像將來烹製成的美味佳餚,那就實際得多;不過同時要找到友善的屠房合作,才能更加乾淨利落。
我想他一定是對的,但看見圖畫中那對活潑光潔的肥豬,身上圈成豬腩豬髀豬頸等部位,然後翻過幾頁,已成一塊塊切割得整整齊齊的新鮮豬肉;又過幾頁,肉已燒成,吃剩一枝枝誘人的肉骨頭,還是禁不住感情用事,覺得吃這回事有點野蠻。農夫為生活而養豬屠宰,見豬肥而感屋潤,無可厚非;都市人為了口腹之欲而費這麼大的勁,則未免有點過份,令人惴惴不安了。
(註:HughFearnley-Whittingstall《TheRiverCottageCook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