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 - 吳靄儀

苟日新,日日新 - 吳靄儀

忙亂了兩星期,家裏的裝修工程大致停妥,收拾一番,家具、書籍、陳設各歸各位,恢復秩序,心情也舒暢起來,自己找出一罐蠟、兩個鞋袋,親手給木飯桌和小几擦亮一番。這兩件家具是上世紀初印尼華人木工仿歐洲式樣製造,絕不名貴,但感覺溫暖。我用了多年,桌面漸乾啞,這是我疏於照顧的罪證,目光每觸及,心裏都有一絲內疚。
其實擦擦毫不費勁。鞋袋非常管用:這並非凡品,而是名牌皮鞋的高級毛絨縫製;兩個重叠穿在一起,套在手上,厚度適中,又能保護手部。歷年來留着這些鞋袋,越積越多,如今正好大派用場,令人添上環保的優越感。所用的蠟也有來頭,名為「文藝復興」,註明配方是大英博物館用來翻新及保養古董家具藏品的蠟劑配方,大概有幸用上,簡直如登廟堂,不可與尋常家務同日而語了。

手套雙層鞋袋,又對摺一次,蘸點蠟劑,輕輕在桌面塗上薄薄一層,迅速吸收,隨即細細打磨,讓蠟深入肌理;不多時已光澤泛現,攤開鞋袋,雙手都套進去,再推磨一番,更加光亮。疏曠日久,部分仍見乾啞,但只要今後多擦幾次,一定能夠改善。
家具光潔,令人愉快,而木的天然光澤是年歲的光輝,不是其他便利材料可以代替的。好東西值得珍惜,值得細心照顧,繁忙的生活不容許每件物件都需工夫,但是有一兩件已能畫龍點睛。立法會大樓樓梯有黃銅扶手,每星期開會前,都有兩位工友拿着棉布及擦銅劑,細細逐條銅管擦亮。我特別欣賞和感謝他們的辛勤,令來出席會議的人士及參觀旁聽的市民,都感到立法會特別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