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又是通識?

甚麼,又是通識?

鄧文正

多年前,在舊生會聯誼場合,碰上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陳家強,會後一起晚膳。席間,他要我到他們學院開一門類似「通識」的科目。
我覺得奇怪。科大老師眾多,怎樣找個校外人士去串門兒了?知悉原委後,我問事由。他說希望同學能拓寬視野,對世情對人間多點思考。但這目的也不可能用一科來追求吧?當然,他說︰並不是要求同學像芝大那種訓練──那根本不可能;但課程編排的限制很大,三年下來,每個同學能修到學院以外的課,也只三數科,所以要盡量在僅有的空間內想辦法。巧婦難為無米炊。在沒有制度的配合下,要論「通識」,不叫啞子吃黃連叫甚麼?
兩年多前,李歐梵和我曾在《信報》(二○○二.四.二十二/三)發表文章,談香港的高等教育。當時就提到說,大學不久就改回四年制了,課程改革,此其時也,何以對「通識」訓練全無聲息?文章刊出後,也不見甚麼回響。最近,教育當局宣布了頗具前瞻的改革信息,要幾年後的初中、高中、大學年期,分別是三、三、四,並要求高中三年同學必須有一門「通識科」,科的範圍大致框定,主題都開列了。

諮詢文件出爐,各界反應不一。《蘋果日報》的何洋君立時在社評中指出︰「通識」不是一門科目;更把我的小名掛了上去。沒多久,香港大學通識教育學部的朱順慈博士來訪,談通識教育。朱博士的通識觀點,和我「臭味相投」。她要我把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公之於世。她當然明白,看法寫了出來,不見得有甚麼裨益;但認為,如果能好好談一談,也許有點啟發也說不定。想想也是道理,就提筆了。
通識教育,不是我們的「固有偉大傳統」,要談,得談一點它的歷史、設計、目的。我希望盡量不碰技術問題,例如「一所中學新辦這個科目,要多少錢?」之類,我希望先從大學談起,再作引伸;先拿人家的經驗參考,再用我們自己的去比較。這樣,大家會有個稍為全面的印象,否則像問道於盲,費時失事。

當局把新科定名「通識科」,原名LiberalStudies,因為要推廣「通識教育」(LiberalEducation)。我寧可叫它通才教育。嶺南的譯名最好,叫博雅教育,可惜流傳不廣。既然人人都用「通識」一名,也就不必執着,叫通識好了。
那麼,LiberalEducation的原意指甚麼?Liberal一字,源於拉丁文Liberalis,意指自由(引伸為開明、豁達等)。所以LiberalEducation的原意,是aneducationthatcouldsetyoufree。
必也正名乎?正名,不必;概念,應該清楚。 (談通識教育 十二之一)
……………………………………………………
作者為禧文學舍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