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聯想電腦鼓掌

為聯想電腦鼓掌

托德.克羅韋爾(ToddCrowell)

聯想集團最近以十七點五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頓使美國人察覺到,中國的商業勢力正迅速崛起。
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日本財團大舉收購美國資產,包括洛克菲勒中心和環球影城等。聯想這宗收購,自然令各界回想起當年的事件。
不過,拿兩者互相比較稍嫌不合適,更確切地說是言之過早。新力和松下等日本公司大量購入美國資產時,早已在國際市場站穩陣腳,品牌家喻戶曉。而且當年日本正值泡沫經濟高峯期,很多日本公司坐擁巨資,必須想辦法投資。
聯想卻並未持有大量資金,而實際上繳付的現金──六億五千萬美元,其餘以股票支付──相對金額不高。事實上,隨着戴爾等美國電腦公司進入中國電腦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近月來聯想的盈利率也有倒退。

研究香港紅籌股的分析員,紛紛呼籲投資者沽售聯想,有一個重要原因。例如大華繼顯的分析員,未有因為這宗收購而調整「沽售」的建議,因為有「執行風險」,即不同的公司文化未必容易協調。
另一點不同更明顯:聯想這品牌在美國幾乎無人知曉。現時在美國,要買一份非中國製的聖誕禮物已近乎不可能,但要細看才能夠發現字樣。可是,這些花樣百出的禮物,卻沒有一個屬於中國品牌。
看美國電視新聞,你可以感覺到報道員是生平第一次發出Lenovo的字音。這正是意義重大之處。聯想的目標是成為第一個國際知名的中國品牌,做中國的新力和東芝,收購IBM正是邁出一大步。
聯想一直朝着成為全球集團的目標穩步前進。兩年前,聯想將英文名稱由Legend改為Lenovo(以拉丁文新創的字,解作「新」),因為舊名稱過於尋常,且在西方國家已有註冊商標。Lenovo另一個好處是完全獨一無二,至於中文名則維持不變。

完成收購之後,聯想旗下擁有兩個全球品牌:ThinkPad手提電腦和ThinkCentre桌面電腦。聯想有權於未來五年,在兩個品牌之前沿用IBM的名稱。不過,聯想打算最終以LenovoThinkPad和LenovoThinkCentre的品牌出售旗下產品。為強化集團的全球視野,聯想更打算將總部遷至紐約──是集團全球總部,而不是「聯想美國」的總部。
另一家有可能成為全球品牌的中國公司,是生產雪櫃和冷氣機等家電產品的海爾。海爾九九年設立美國分公司,並在紐約購入一幢物業作總部,但並沒有向外宣傳它是中國公司。瀏覽海爾美國的網站,絕不會察覺這是一家中國公司,而是「國際」海爾集團的美國支部。
假如美國人得知聯想的發迹史,相信他們都會心生景仰。聯想於一九八四年在北京成立,辦公室是一幢平房,只有兩個房間,十一位股東全是中國科學院的學者,無人來自商界。他們的開業資金約為二萬四千美元(開業不久後更遭一位分銷商騙走了大部份資金),只為了一項模糊的使命:將科學院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

要挑選第一個中國的國際品牌,聯想似乎是最理想的代表。聯想除卻小量政府資助外,並沒有政策傾斜或幕後支持,也沒有跟中國共產黨建立特殊關係,但卻能在變化迅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脫穎而出。
在一個傳統上論資排輩的國家,聯想卻非常重視年輕人。聯想行政總裁楊元慶三十多歲時出任現職,並將接任主席。在一個商業活動時而隱蔽的國家,聯想以高透明度見稱,公平合理地公開所有大額股權轉讓、合併及收購的資料。
聯想敢於面對挑戰,推出自家品牌的個人電腦,並沒有在外資的激烈競爭下敗陣,成為中國最大的個人電腦銷售商,現在更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電腦生產商,僅次於戴爾及惠普。聯想的成功,重新界定了私人管理國有企業的概念,酌情參考西方的管理技巧,再加適當調整,使之切合中國的獨特文化。聯想,值得鼓掌。
……………………………………………………
作者為前《亞洲新聞》(Asiaweek)撰述員,他編著的《聯想的故事》(TheStoryofLegend)快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