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領匯事件難圓滿解決

理財智慧:領匯事件難圓滿解決

有議員建議,要維持司法獨立,讓居民有充足時間作出申訴的話,領匯(2382)可繼續上市,但上市日應立刻停牌,直至訴訟完結之後才復牌;而假若已收到股票的投資者不想去冒這個風險,政府便應提出回購計劃,讓沒有信心投資者,可以退回股份。其情況就等於給他們一個認沽期權一樣,有保險保障。
這個計劃邏輯上可行,但仍有一些技術性問題有待解決。首先,政府在終審法院的勝訴有幾大?就算有99%勝訴機會,剩餘的1%也不能忽略。其次是作出的回購保證價格會是多少?領匯的上市價,還是加一個溢價?那些運用了孖展認購,負擔了利息支出的投資者,如以上市價回購,他們絕對不會高興,所以回購價應該包含一個溢價便會更合理。問題是,溢價多大才合理?是10%、20%、還是30%?

官司或沒完沒了
據有關報道,有場外領匯暗盤交易做13元,比對上市價高出25%以上。難道這個溢價要25%以上?如果碰到最壞的情況,終審法院判政府敗訴,政府除了沒有200多億的集資資金,還要多承擔數十億的回購費用,對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市場上有另外一個建議,就是領匯如期上市,在訴訟期間自由買賣,但政府仍然承擔一個回購協議,讓一些沒有太大信心的投資者套現。而回購協議只適用於第一手股東(即直接認購領匯的股東),而在二手市場購入的人,便失去這種回購保證。這樣港府的承擔便會降低。
如果領匯上市被終庭裁定不合法的話,政府便以市價回購那些二手股東手上的股份。因為這些股份沒有回購協議,在敗訴之後,估計價格會大跌,於是港府可以用較少的資金購回股份。這個方法無疑會降低政府承擔,讓願意承擔風險的二手買家去承擔部份風險。但結果這些二手買家可能因此虧本,而政府亦可能被說成歧視二手買家,引發另外一場政治風波。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