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籌備了十八個月的領匯上市計劃受訴訟纏擾而最終被迫擱置,房委會委員及學者認為,整件事件中「沒有一人是贏家」,輸家包括港府、房委會、公屋輪候冊人士、公屋居民、五十萬認購了領匯股份的準股東,甚至賠上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法律界立法會議員表示,擱置上市為港府帶來的損失比堅持上市的損失更小。
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關焯照表示,領匯擱置上市直接打擊港府的管治威信,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官員都要為未能預視民間阻力及訴訟風險而負上大部份責任。他續稱,事件也令本港賠上了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雖然領匯訴訟也彰顯了法治精神,但必定打擊外國投資者在本港融資的信心。至於港府日後的私有化工作,考慮到訴訟風險,售價也要有相應的折讓。
中大財務學系副教授蘇偉文表示,外國傳媒以「混沌」(chaos)形容領匯的上市風波,他指事件發展至今「香港真係輸得好慘」。
房委會委員單仲偕則表示:「事件中沒有一人是贏家。」由港府高層到基層的公屋居民都成為領匯無法上市的輸家,五十萬領匯準股東也喪失了本來人人有份的聖誕禮物。他又稱,房委會現時的現金只有一百四十億元,每年興建公屋支出約八、九十億元,即兩年內房委會將用盡手上現金:「直接輸家係公屋輪候冊排隊嘅市民,至於公屋居民,房委會財政緊絀,要推行公屋改善措施都比較難。」
不過,立法會議員湯家驊認為,在目前訴訟未清晰的情況下,擱置領匯上市始終較堅持如期上市明智。他批評港府官員當初安排上市的工作太急進,未詳細考慮存在風險,導致今天局面。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說,領匯因法律訴訟而未能上市,是香港維護法治所需要作出的犧牲。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昨在香港電台節目回應近期領匯糾紛時說,領匯涉及相當敏感的法律問題,影響相當深遠,「每半小時事態都有新發展」。但本港是法治社會,須尊重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