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社會負責」的代價

「向社會負責」的代價

華富財經

在商業世界,投資者及生意人以生意利益作優先考慮是自然不過的事,而他們通常都會將社會價值放在其次。
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們當然會選擇前者,但即使如此,自身利益仍有助將社會資源以最有效的方法分配,因此最終仍將惠及整個社會。可惜,在沉重社會壓力下,香港在紅灣半島事件上的爭拗作出了錯誤的決定。
從純商業角度看,重建應能為該地段創造最大價值。根據預測,重建後應能以每平方呎九千元出售。總樓面面積超過一百五十五萬平方呎,即出售整個項目大約可得一百四十億。重建成本預計為二十二億元(每平方呎一千四百元),再加上現有紅灣半島的二十八億成本,總成本將達五十億,可帶來九十億潛在除稅前溢利。

現在只改裝,成本約為每平方呎五百元,即合計為八億;總成本約為三十六億。由於質素並未達到私人住宅物業標準,潛在平均售價約為每平方呎四千五百元,或合計七十億元,即重建後出售收入的一半。在改裝方案下,潛在的除稅前溢利僅為三十四億,或較原訂計劃少五十六億。
假設利得稅率為17.5%,發展商毋須再就重建額外補地價,新地和新創建將因「向社會負責」而少賺四十六億二千萬,政府稅收減少九億八千萬,總成本達五十六億,相當於紅灣半島建築成本十一億元的四倍多。
與拆卸相比,這是一個使社會花費四倍多成本的決策,但傳媒卻偏執於一方,只着眼於環境、人權及民主等問題,似乎忽視了就成本效益分析作出理性計算。為了奉承大眾傳媒及支持者,偽善的立法會議員及其他界別的領袖也對這些事實視而不見。說到底,公眾總是對他人的錢財過於慷慨。
……………………………………………………
本文摘錄自華富財經香港有限公司網頁《名家綜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