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任何一本經濟學入門書,第一章的內容總離不開討論經濟學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如何解決資源稀缺,人慾無窮,這自人類出現以來就難以迴避的處境,往後的分析就是圍繞這核心問題而展開。
在人們的慾望沒法完全滿足的情況下,無可避免地每人都必須面對何所慾的選擇。舉個例子吧。每人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工作花去八小時,睡眠和吃飯亦至少佔去九到十個小時,剩下來的空閒時間約六小時,如何打發這六小時,卻頗費周章。把六小時用來看電視,便不能和朋友看電影,不能和孩子聯絡感情……換言之,在資源有限的局限條件下,每人都必須在無窮的慾望中選取那些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來滿足,其餘的就自然要放棄。
從這角度來考慮最近社福界對政府減低開支的批評,可看出其理據不充份。如財政司司長近日在接見社福界人士時指出,政府近年並沒削減社會福利的整體開支,相反數據顯示,該項開支由○○?○一年度的二百七十五億港元大幅提升至○四?○五年度的三百三十一億元,增幅為百分之二十點六。
那社福界為甚麼批評政府壓縮社福開支呢?原來近年即使政府總體福利開支增加,但因綜援開支在這當中佔比日益增大,就自然擠壓其他方面的開支,社福界不滿就是出於這個原因。在給定開支數額的情況下,要增加甲方面的開支,就必須減少乙和丙的開支,道理就跟上述如何處理空餘時間一樣,是資源稀缺局限下無法迴避的選擇。
政府在不削減綜援的情況下,增加整體社福開支不就把問題解決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同樣地在給定整體政府開支的情況下,多一元投放在社會服務就要相應地減低教育、醫療和其他方面的開支,相信這不是社福界所願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