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特倫(RichardTren)、羅傑.貝特(RogerBate)
中國是否令非洲兒童無法得到一種救命藥物?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確有其事。公共衞生官員和醫生一直試圖控制瘧疾,卻苦無對策。近年出現了一種以中草藥為基礎、嶄新而有效的複方療法——青蒿素綜合療法,可令瘧疾治療面目一新,對控制瘧疾帶來新希望。
越戰期間,北越士兵死於瘧疾者眾,北越遂籲請盟友中國,尋求有效對抗瘧疾的藥物。中國政府允其所請,對多種物質進行生物檢查,發現由外貌平凡的植物艾蒿提煉出的青蒿素,在這方面卓有成效。這種新藥多年來都是一個秘密。與此同時,瘧疾對其他療法的抗病性卻不斷提高。到了九十年代,若干東亞國家開始採用青蒿素綜合療法,並取得極大成效。
世界衞生組織的消息來源稱,中國一直對這種瘧疾新藥秘而不宣,甚至似乎企圖限制艾蒿種籽出口。其他地方也有艾蒿這種植物,但中國品種的艾蒿生產量特高,而其他國家例如南非等,想進口中國艾蒿種籽,卻不得要領。
若中國政府確實試圖限制艾蒿種籽出口,肯定有違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但最令人憤慨的,是此舉會令成千上萬非洲人民失救喪命。由非典型肺炎爆發,以及售賣愛滋病病毒感染血液等事件可知,中國本已往績不佳,現再涉及另一宗醫護醜聞,並不叫人意外。
整件事凸顯出公共衞生以及藥物供應中,若干備受忽視的要點。在藥物供應的爭論中,普遍意見是非洲窮人未能得到藥物治療,主要是由於藥物專利及藥廠牟取暴利。事實是,在大部份貧窮國家,國民得不到藥物治療,既是由於貧窮,也是由於缺乏基本的醫療設施,以及當權者缺乏解決醫護問題的政治決心。
瑞士諾華製藥廠以Coartem推行青蒿素綜合療法,以非牟利方式出售,並在非洲諸國改良這種療法。儘管諾華財雄勢大,也受制於供求定律,蒐求青蒿素時遇上困難。但諾華沒有放棄這項義舉,反而無國界醫生怪責諾華令青蒿素出現短缺。各國政府、聯合國機構及各界活躍分子,應停止怪責製藥公司,而應正視妨礙藥物供應的基本障礙,及令病人無法得到治療的政治因素。中國顯然不願增加供應青蒿素,着手解決這問題,無疑會是良好的開端。
……………………………………………………
作者分別為南非「非洲對抗瘧疾」組織主任和美國企業研究所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