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領匯事件本地小風波?

投資學堂:領匯事件本地小風波?

近日從各大電子傳媒中,不斷聽到有關領匯(2382)事態發展之報道,筆者已開始聽到有點厭了,相信不少讀者亦有同感,希望此鬧劇快點完結。事先聲明,筆者亦有認購領匯,並費了不少時間研究領匯招股書,故一旦領匯不能上市,筆者亦是受害者,損失了金錢(利息)及時間。
在有關領匯的報道中,聽到最多的是一些學者之評論,他們「大多」(註:並非全部)開口閉口地指,這兩名公屋居民的訴訟,將會如何如何大大地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云云,當中某大教授,更在電台中差不多以痛罵形式,狠狠地批評這兩名公屋居民之不是,令筆者不禁揣測,為何該大教授如此激動,背後可有其他特殊原因?
查實不獨筆者,近日在一些公開場合,閒談間不少朋友也有同感,大家很奇怪為何某些學者的矛頭大都一致地指向這兩名提出訴訟的公屋居民?假若日後,公屋商場的租戶被大幅加租時,你猜這些學者是否也會如此熱烈地幫這些小商戶?

外地傳媒未太關注
這次有關領匯的訴訟事件,是否真如某些學者們所言,將會大大地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翻查近期美國投資市場之報道,好像沒有大肆報道此事,就以近期的《亞洲華爾街日報》為例,雖然它亦有報道此事,但僅在內頁以頗為細小的篇幅報道,若不是細心翻閱,相信不容易找到,遠不及近期以頭版大頁報道聯想(992)收購IBM的PC業務一事,亦不及早前報道滙控(005)人事變動般詳盡及大篇幅。此外,近日在網上,好像仍看不到美國投資者談論有關領匯一事,反而討論滙控及澳門賭業股等事項較多。
以此推測,領匯這事,暫時可能只是本港茶杯裏的風波而已。
在近日某些學者之評論中,筆者感到他們好像不知問題所在,還是有其他苦衷,講不出關鍵之處,反而昨日代表金融界的立法會議員詹培忠所指的較有見地,可能才是問題所在。詹培忠批評,證監會在審批領匯基金時,因應基金本身有政府背景而開綠燈,於出事後才指出基金本身亦有訴訟風險。詹培忠指出,若是同樣情況出現在其他公司上市時,證監會早已叫停上市程序。
近期不少朋友一窩蜂地批評該兩名提出訴訟的公屋居民之不是,但是這次領匯事件,會否是「把關」的機構出現問題,才令人有機可乘?
最後,日前數名的士司機不約而同地請筆者,在本欄代他們一談在領匯一事上,強積金管理局「可能」不正確之處,基於本文篇幅所限,惟有日後再談。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