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進行亞洲首宗人工軟骨植入<br>新技術治療頸椎退化

中大進行亞洲首宗人工軟骨植入
新技術治療頸椎退化

【本報訊】中文大學上月成功進行亞洲首宗人工頸椎間盤植入手術,利用人造纖維及鈦金屬製成的人工軟骨,植入病人頸椎間盤,紓緩因頸椎受損所引起的痛症。中大腦外科主任潘偉生表示,新醫治技術並無副作用,有助病人永久性解決因頸椎退化引致的問題;他並建議市民切勿大力搖晃頭部及大力按摩頸部,以免頸椎受創。 記者:馮永堅

現時全港有三至四成超過四十歲人士有頸椎退化疾病,患者會因中樞神經及脊髓神經受壓而感到頸部及手部痛楚、肢體乏力和行動困難等,嚴重的更會引致失禁或四肢癱瘓。當中七成患者可靠物理治療及藥物控制病情,其餘則需進行手術根治。
潘偉生昨在記者會上稱,新手術是利用一個約半吋厚、面積約五毫子硬幣大小的人工軟骨,植入患者已受損的頸椎間盤內。人工軟骨能模仿人體軟骨的移動功能,一經植入應可永久使用,毋須再做其他頸椎手術。歐洲多國三年前開始進行有關手術,至今已為逾五百人進行手術,沒有人對植入物出現排斥。

傳統手術加速退化
負責該宗亞洲「破天荒」手術的中大腦外科專科醫生梁顯信說,傳統治療頸椎手術為「頸椎融合手術」,醫生通常會從患者髖骨部位取出骨骼,移走受損的頸椎間盤,再將骨骼移植至該處;數月後待骨骼細胞生長,兩節頸椎會自動融合,原理有如焊接。不過,患者手術後會減少一節頸椎至只剩六節,故每節頸椎所承受的壓力會因此增加,加速退化。他指出,有三成病人在手術後十至十五年,需再做類似手術。

梁顯信稱,人工軟骨有如一個吸震的彈簧,能確保病人的頸椎回復彈性,有效減低患處鄰近頸椎間盤退化的速度。病人可在手術後一至兩天出院,也毋須佩戴頸箍,較傳統手術優勝。但每個人工軟骨價值約三萬元,以現時的資源及技術,暫未可大量為病人做此類手術。中大會加強該手術的專業培訓,以應付病人需要。
天生缺少了兩節頸椎的黃小姐數年前因頸椎過度勞損,導致經常手痛,甚至「行路都要人扶」,侍應工作也因而要辭去。上月二十五日她接受了這項嶄新手術,翌日即可出院。她強調,手術後手部已回復力量,走路更四平八穩,毋須別人攙扶。她希望可盡快康復,重新投入工作。

黃小姐(右)接受人工頸椎間盤植入手術後,手部痛楚明顯減少,稍後會再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