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領匯事件沒有贏家

理財智慧:領匯事件沒有贏家

全球現在都流行大市場小政府的策略,就算過往很講究福利主義的社會,如英國、法國或德國,近年也把不少政府資產私有化,把政府規模盡量縮小,利用市場力量把資源的潛能盡量發揮,而政府的負擔則能夠降低。特別當政府面對財政壓力、出現財政赤字的時候,把資產出售套現,為財政赤字解困,是一個短期而有效的辦法。

後遺症叢生
領匯事件的教訓,就是政府下次出售資產之時,便應更仔細檢查所有法律文件,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如果有任何被人控告的潛在風險,在資產私有化並推到市場上市之時,招股書內便應該作出適當披露,否則,如果不幸出現一些突發事件而不能上市,包銷商或其他已申請購買有關股份的投資者,可能會向政府追討損失。
領匯若不能上市,情況會怎樣?直接的損失,就是安排上市的前期費用泡湯,涉及費用高達1億2千多萬元,而房委會的赤字亦不能彌補。
其次受影響的是利用孖展認購的投資者。據估計,投資者所付的孖展利息會高達1億元以上,而此事件將令海外及國際性投資者未來購買政府所出售的資產會有戒心,要求回報率亦會較高,因為風險溢價會上升。因此,政府日後出售的資產價格會較低,影響到政府未來收益。
如果房委會不能有新的收入,那麼未來預計赤字便不能降低。要繼續維持房委會的服務,政府可能最終要注資,又或者房委會要進一步削減開支。
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假若政府要注資,那麼最終政府可能要加稅或推出新稅種。如果房委會要壓縮開支,未來公屋建屋量因為財政壓力而減少,最終都是會影響低下階層的利益。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