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台灣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民進黨出乎一般預料地沒有達到預期的過半目標,以國民黨為首的反對陣營席位則有所增加,使得泛綠勢力受到挫敗。根據在台觀選的觀察,我認為原因主要是以下兩個。
第一,選舉策略失當。此次選戰,民進黨一開始的策略就是主打意識形態議題,從清算黨產到正名,愈打調子愈高,嚇跑了不少中間選民。在宣傳上看不到政策辯論,有的只是台灣認同;這對已經在不久前的總統大選中,看夠了相同議題的選民來說,已經沒有甚麼吸引力,而且會有饜足的感覺。
第二,選舉技術失誤。由於總統大選勝利的效應,民進黨選前對民意轉移過於樂觀,候選人提名過多,結果過去一貫是勝選武器的配票制度,這次在很多選區出現差錯,導致一些民調本來較高的立委如沈富雄、邱議瑩、段宜康等未能連任。
總統大選之後,泛藍陣營一度出現兵敗如山倒的亂象,持續的抗爭,使得其政黨支持度直線下滑,這本來表明台灣民眾已經極為渴望穩定的證據,和更具民生性質的政策討論,反感政黨惡鬥。
但民進黨對這種主流民意沒有及時察覺和重視,反倒見獵心喜,準備趁勝追擊,一舉擊潰國民黨。因此不僅沒有把握機會,證明自己是台灣穩定的力量,反而把自己也變成惡鬥的另一方。這是民進黨最應當反省的地方。
這次選舉,是民進黨的挫敗,也是「急獨」路線的挫敗。為了防止台聯搶奪深綠選票,宣戰最後,陳水扁明顯偏離原來導致他當選總統的中間路線,用改國徽、正名等高敏感度的議題,挑動選民熱情。
但是選舉結果證明,儘管深綠選民確實收到鼓舞,但是中間選民卻受到更大驚嚇,這是他們把票投給國民黨的主要動力,因為他們擔心泛綠過半會向前衝得更快。
我想這次選舉清晰地表達了台灣的主流民意,即希望維持兩岸現狀,達成社會穩定,重新振興經濟。偏離了這個主流民意,就會失去選民的支持。
選舉失敗對民進黨來說未必就是壞事,這可以讓他們從兩次總統大選勝利的喜悅中清醒起來,重新認識台灣的現實民意,調整自己在認同與族群問題上的立場,回歸中間路線。事實證明,在現實情況下,推動所謂「去中國化」,甚至向獨立建國的方向努力,是得不到大部份台灣民眾支持的。民進黨如果不面對這個現實,繼續觸動統獨議題,永續執政就只能是夢想。
……………………………………………………
作者為八九民運學生領袖,文章隔星期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