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先生昨天在公布政改第四號報告書時重申,再堅持○七、○八年普選是不切實際的,只會增添多方誤解和帶來沒完沒了的爭議,故此政改專責小組不會進一步處理市民有關○七、○八雙普選的建議。
對於只能按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本子辦事的曾司長來說,○七、○八雙普選當然是個不能碰的禁區,但是不管從主流民意或從解決香港目前的政治困局來看,盡快實行雙普選特別是在○七、○八年推行依然是最佳方案,特區政府把這個方案從未來的政制討論中剔除只會令整個討論失去意義,只會挫折公眾參與討論的興趣,像這樣的諮詢怎麼能得到有意義及有認受性的結果呢?
更何況即使撇除○七、○八雙普選方案,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也沒有留下空間讓市民可以進一步發展民主政制、進一步向全面普選的《基本法》目標邁進,於是市民只能在是否增加選舉委員會選民數目、是否增加立法會議席、是否稍為增加功能組別選民數目等問題上提出意見、提出修改。可是,把選委會人數從八百增至一千二百或一千六百可以改變它只是小圈子選舉的性質嗎?可是,讓直選及功能組別各增加五個議席有助立法會邁向全面普選的最終目標嗎?答案當然是不會。像這些無關痛癢、無足輕重的議題,怎能引發市民討論的興趣呢?
我們認為,要令政制發展的討論有義意、要令政改諮詢有意義,特區政府不能只把眼光定在○七、○八年的政制方案,而應該與立法會各大政黨及民間團體合作,共同醞釀一份政改發展的時間表或路線圖(roadmap),讓公眾清楚知道即使無法扭轉人大常委會否決○七、○八年雙普選的決定,香港的政制也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步的朝全面普選邁進。而只要有這樣的路線圖,○七、○八方案便不再是討論的終站而是中轉站,公眾的討論便可以脫出人大常委會所定出的鳥籠。不同黨派、不同政見的人將可以按本身的政治理念提出真正不同及有意義的方案,讓市民作出討論、讓市民作出選擇。這不是比討論一些枝枝節節好得多嗎?
更何況很多主要政黨及立法會議員都已提出政制發展的時間表,例如自由黨及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女士就支持在二○一二年實行雙普選,另外也有些社會人士認為該在二○一七年甚或更晚的時間才應實行雙普選。若果能把這些不同的時間表包括在諮詢的範圍內,公眾便可以因應不同的政改發展步伐、不同的政改時間表考慮○七、○八年的政制該如何配合。這不是比單考慮○七、○八政制方案有意義得多嗎?這不是更容易促使社會就政改發展步伐達成共識嗎?我們希望政制專責小組及曾司長不要再迴避政改時間表的問題,否則根本不可能打破政改問題上各說各話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