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香港滙豐銀行的人事變動中,市場焦點大都集中於首位華人主席,以及由渣打過檔的執行董事等事項,反而較少談到恒生銀行(011)人事的變動。
恒生公布的資料顯示,早前擔任恒生常務董事兼副行政總裁的陸觀豪先生,將在2005年5月1日退休。有趣的是,目前陸先生已調往滙控(005),到英國擔任特別職務。究竟這是甚麼「特別職務」?
不少熟識恒生歷史的朋友指出,陸觀豪是恒生創辦人等舊有勢力的代表,他退休,某程度可謂反映恒生舊有勢力全面淡出。你可能問,恒生舊勢力淡出又如何?約數周前,在某公開投資研討會中,有些朋友問,中銀上市前,會否先將中銀香港(2388)私有化?筆者當時回答,想不到理由國內的中銀要私有化中銀香港,筆者反而覺得在本港銀行股中,恒生是較有機會私有化或出售的。
恒生2003年的年報顯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止,恒生的股東人數共有18606名,持有逾20萬股恒生的股東共有78名。以現價計算,20萬股恒生約值二千多萬元。可以用二千多萬投資股票的投資者,在本港大不乏人,但以二千多萬元來投資一隻股票的人則相對較少,因此這些股東中,他們的家財應遠高於二千多萬,才會以二千多萬投資在一隻股份身上。
在這78名持有恒生逾20萬股的股東中,相信不少是來自恒生創辦人之家族。
講了這麼多,究竟與恒生私有化有何關係?因為這78名持有逾20萬股恒生的股東中,它們共持有恒生的95.35%股權,可見恒生雖然有18000多名股東,但扣除滙控持股量後,其股權則高度集中於數十名股東手中,故此,若可令這些股東首肯,則不太困難私有化恒生,當然另一途徑是將之出售。
隨着恒生創辦人的舊勢力淡出,會否代表他們的控股權亦有「淡出」的意圖?
在本地銀行股中,以估值(Valuation)計算,恒生可謂頗貴的一隻銀行股。首先,其歷史PE約為21倍,預計PE亦高達18-19倍,在港股中相對頗高。此外,目前其股價約為資產值的5倍,此比率應該是本港銀行股中最高的,同時在全球大銀行股,5倍帳面值亦是一很高比率。
究竟有甚麼因素支持恒生有如此高估值?當然盈利穩定、高派息率等是其中因素之一,但這些因素能否長期支持恒生偏高的估值?究竟背後是否還有其他因素,例如被收購或私有化?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