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舉藍沒贏綠未輸

台灣選舉藍沒贏綠未輸

卜大中

台灣此次立法院改選一般認為有四大意義:對陳水扁的信任投票、對泛藍前途的信任投票、對台灣民主政黨政治的影響、對美國和中國的意義等。由這些意義來看,泛藍的過半顯示泛綠建國理想的一次頓挫,是處於辯證發展的矛盾低潮期,需要暫時退卻。簡單來說,是對扁暫時的不信任投票;是對泛藍前途的強心針;對政黨政治有深化和正面作用;也使美、中稍微放心。今後,民進黨的執政需要更多與在野黨的妥協和合作。
本屆選舉也出現七大現象:一、許多老面孔連任失敗。二、不少新面孔勝出,很多是地方派系議員,平均素質不如落選的老面孔立委,立法院品質下降。三、親民黨和台聯黨席次下挫,親民黨由四十六席降為三十二席;台聯由十三席降為十二席,顯示小黨空間狹窄化,有利兩黨制的形成。四、叛黨者如沈富雄、施明德、許信良、鄭麗文、蘇盈貴紛紛落選,顯示在兩黨選情緊繃下少有第三者的空間,尤其叛黨者兩頭落空的情況最嚴重,也可看作兩黨制的逐漸成熟。五、扁、李(登輝)、連、宋、馬(英九)的輔選收效甚微,顯示全國名氣王對地方選舉用處不大。六、泛綠的得票率高於上屆,泛藍得票率低於上屆,可是藍席次超過綠席次,一一四比一零一。七、這是大選區的最後一次選舉,也是配票制的末日,下次將是「單一選區兩票制」,只有黨內初選時的棄保現象,不再有配票了。這是進步。

從大局來看,藍過半,是贏家;可是事實是:○一年國會選舉時,藍得票是五百一十三萬,這次只有四百五十五萬,少了五十八萬票;而○一年綠得票四百二十五萬,這次是四百二十二點八萬,只些微下滑二萬二千票。是藍票大流失,不是綠票;只是藍配票成功,而綠配票失敗罷了。如果與今年三月的總統大選來比,扁得票六百四十七萬,而這次綠只得四百二十二萬,少了二百二十五萬票,可見綠投票率低。三月大選時連戰得了六百四十四萬票,而這次得了四百五十五萬,少了一百八十九萬票。綠少的多於藍少的,勝負立判。
為甚麼綠失敗?戰略上,綠營沒動員基本盤,反與台聯互相搶票,造成很多泛綠候選人都最高票落選,可見當初兩黨大戰略的失策。此外,扁不斷打出大議題,如柔性政變、黨徽國徽、正名制憲等,庸俗化這些嚴肅的議題使人民麻痹而產生反感;同時,大議題是總統層面的競選訴求,立委是地方選區,選民只重視民生性的具體議題,扁用大炮打小鳥,議題龐大虛幻,失去打動人心的吸引力。

反觀藍營,成功凝聚了總統大選後的仇恨意識,在這次選舉中發酵復仇。自古是仇恨使人團結有力,愛不能使人團結有力。綠色選民部份因大選獲勝而鬆懈,認為一定過半而沒去投票,部份不滿扁的訴求而不去投票,終使扁的國會過半美夢成空。
戰術上,藍的總量管制配票和斷尾求生(犧牲民調落後者)戰術都很成功,泛綠兩黨配票失敗,造成搶票,重創總席次。雖然泛綠比上屆多一席,泛藍比上屆少一席;綠總得票率上升2.2%,而藍下挫3%,但總席次仍是藍佔很大的優勢。今後,最壞的情況是兩黨再惡鬥四年,藍綠冤冤相報,國會杯葛一切施政與法案,行政當局政務廢弛,天天鬥爭泛藍國會。這是台灣人民的噩夢,卻非常可能出現,因為台灣政客的水準太差了,只有立場,沒有是非;只見政黨政客的利益與意氣情緒,不見全民的利益與希望。果爾,真是台灣的大不幸,也成為中國藉口反民主的反面教材。
台灣選民的這次選擇,是交響樂中間的慢板,讓大家緊繃的神經鬆弛一下,也讓民進黨好好反省反省。民主的路是辯證而崎嶇的,是進一步而退兩步的(列寧語),台灣選民的成熟已使我們看到台灣民主前途的曙光。
……………………………………………………
作者為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