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給人住的,買了一個物業,最重要的,是面積是否實用,間格是否合理,朝向是否合適。
但現在的樓盤廣告,卻從來不提這些,而是喜歡故弄玄虛,或是說住在這個樓盤裏,就像住在倫敦,或是暗示住進這裏,就會變成「大亨」,諸如此類,再配些文理不通的廣告句,讓人看了,根本不知道那究竟是個甚麼樣的樓房。
這種故弄玄虛,故作高格調的推廣手法,不是不可以用,只是要看針對甚麼樣的對象。如果這些樓盤在珠江三角洲的樟木頭,針對的是忽然富貴的廣東農民,那是可以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倫敦是甚麼模樣,他們也不知道「大亨」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買一層樓,明明在自己鄉下,突然就到倫敦了,那大概是很有趣的事情吧!又或者,買了一層樓,忽然就成了「大亨」了,那也會令鄉親們羨慕吧!
可惜,這些樓盤是在香港。香港人再沒見識,也知道維港不是泰晤士河,同樣住在水邊,也不會忽然到了倫敦。香港人再沒見識,也不會以為買了層樓,就變「大亨」──即使他儍得真這麼以為,也不敢說出來,因為會弄出人命,笑死人的。香港的「豪宅」廣告,竟然出現這樣的意識落差,看來實現「大珠三角」的理想,為時不遠了。
從前香港的樓房起名字,或是「閣」,或是「園」,或是「苑」,或是「邨」,或是「大廈」,讓人一看,就有家的感覺。現在呢?樓房的名字,不是「峰」,就是「天」,或者是「灣畔」,或者是「半島」,終於有個「庭」了,卻在前面還要加個「豪」字,又變了大公園。天下之大,就是找不到一片屋檐,一個房頂。讓人以為,香港人捧了一大把錢,不過是跑去甚麼「灣畔」、「半島」露宿,看「峰」看「天」看「豪」氣「庭」園,最多進出「凱旋門」,還以為「君臨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