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
倍受各方矚目的台灣立法院選舉,以泛藍繼續在國會佔多數的結果而落幕。這個結果不僅令泛綠陣營大為失望,同時也讓泛藍陣營本身十分吃驚。因為選前不僅綠營預測自己會過半,而且藍營也認為泛綠會略為領先。美國的台灣問題專家譚慎格,選前也在台北預測綠色會以微弱多數過半,甚至連中共的台灣問題專家也預測綠色過半,因為他們也對泛藍陣營在總統大選後的表現失望,認為會失去部份民心。
那麼目前這個選舉結果說明了甚麼?下一步台灣會朝向哪個方向?首先,民主選舉當然一定得有贏有輸,任何人都不能保證絕對和持續的勝利。
能夠保證民主制度運作的關鍵,不是看贏家怎麼做,而是看輸家怎麼做。
令人欣慰的是,在各方都看好會贏,並且自身也信心滿滿的綠營,在出乎意料地丟掉國會過半機會之後,不僅當晚立刻接受了選舉結果,沒有怨天尤人地發洩不滿情緒,而且民進黨主席立刻向支持者道歉,承擔失敗責任,黨的正副秘書長也馬上提出請辭。台聯黨領導人也表示願為敗選負責。
而且,自選舉揭曉的當晚開始,綠營就已經開始了對自身的反省。在各大電視台的評論節目中,從綠營參選人、領導人到支持泛綠的評論家,都在檢討這次選舉策略和具體操作中的失誤。而那些在選前十分激昂,且堅信綠營會贏的普通選民,雖然對這個結果十分痛心,但他們全部都理性而平和地接受了失敗的結果,全台灣沒有發生任何類似三二○總統大選後,藍營所表現的那種非理性衝動。
這絕對是一個可喜的現象,是泛綠陣營在敗選之後,畫下的一個值得驕傲的句號。更重要的是,它表現了台灣民主制度繼續走向成熟,這是遠比哪個陣營贏得選舉,更有意義的。
雖然這次泛綠沒有像預期的那樣,贏得國會多數席位,但沒有大幅流失席位,和上屆立委選舉比較,民進黨和台聯還增加了一席,而國親新三黨則減少一席;國民黨雖增長十一席,但親民黨卻減少十二席(新黨仍是一席),等於泛藍陣營是從左手換到右手,席位並非從泛綠陣營拿到。
泛藍沒大輸,就自視大勝;而泛綠席位沒大增,就視為重挫,由此可見兩陣營的走向不同,行情一直下跌的泛藍,只要暫停下跌,就歡天喜地慶賀了。
這次綠營沒有像預期的那樣贏得立法院多數席位,並不意味着自蔣經國、李登輝開始、陳水扁深化的走民主化、本土化、真實化的訴求和理念,在台灣民眾中有所變化,而是在策略和技術方面發生誤差。
從表層來看,是由於配票方式的弊端,以及競選策略的失誤等,但深層的原因在於,國民黨五十年所進行的洗腦教育所形成的地方勢力和黑金政治,仍在發揮作用,它不是短期內能夠消失的。
台灣的民主化和本土化是個過程,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任何的事業是輕而易舉成功的,否則自由就不那麼珍貴了。
泛綠這次受挫未見得是壞事,它可以促使泛綠陣營意識到,他們所面臨的守舊勢力之大,在民主的道路上,每邁進一步都應竭盡全力,不可掉以輕心;同時促使他們去培養更有能力和領導氣質的候選人,來贏得下一步更大的勝利。
……………………………………………………
作者居於紐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