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密碼:商譽處理新法未必傷身

會計師密碼:商譽處理新法未必傷身

上星期最令人振奮的消息,是紅灣半島可以避過清拆之劫。這全靠立法會議員湯家驊透露補地價協議中對原有地契的改動,以及重申《總綱發展藍圖》的金剛箍,令反對清拆者佔盡輿論上風。事件再一次證明,立法會議員如果有料的話,的確可以扭轉乾坤。有學者質疑,整件事影響市場經濟、傷害投資環境,又謂發展商既然手握地皮,他們要在範圍內幹啥,理應與人無尤,社會必須尊重合約精神……云云。如此學者充斥市場,難怪有能力的父母要送子女出國留學。

地皮雖然屬於地產商,但附近的小學民居並非他們所有,棄置建築廢料的堆填區亦非他們擁有,如果將全部社會成本計入重建費用在內,可能發展商都會打消清拆念頭。真正精於計算的地產商人,又豈會與膚淺的學者一般見識?
在發展商宣布放棄清拆紅灣的同日,不少報章刊載滙控(005)發表的聲明,內容是明年生效的新會計準則對集團業績的影響。我始終無法肯定究竟滙控是如何看待這些新準則,因為各大報章的財經記者之水平參差,部份與膚淺學者不相上下。
我用WiseNews比較不同報章的標題,有些說影響微不足道,有的則說影響重大。如果投資者單憑報章新聞作出投資決定,相信會損失慘重。

兩面利刃 可好可壞
其實滙控指出,對集團影響最大的新會計準則部份,是商譽的處理。究竟新方法對滙控是好是壞?
有別於現有逐年攤銷的方法,新準則容許商譽在資產負債表上永存萬世,但必須至少每年作減值測試。如果收購回來的公司有甚麼風吹草動,商譽隨時要作大刀闊斧的撇帳,數目會比逐年攤銷為巨;反之,如果收購回來的生意順風順水,每年省回的攤銷數目,會對盈利大有幫助。
那麼,滙控會受惠還是受累於這新準則,便要視乎其收購公司的質素如何。高價收購的若是寶藏,就算買貴了,亦可能毋須作減值撇帳;但如果低價掃入垃圾,無論價錢如何化算,亦有機會要將商譽全數一筆勾銷。

統一準則 方便比較
這撇帳之舉,威力可以有多大?不妨參考一下電盈(008)那盤美國會計準則的帳目。這種商譽毋須攤銷,只用撇帳的做法,美國02年已經採用。所以,03年電盈根據美國會計準則的帳目,足足比用香港會計準則的那一份多蝕了400多億(可參考拙作《會計師自白皮書》第48頁)。
頭痛?對。以前全世界不同國家地區,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會計準則,要作跨域投資的話,甚難作出「橙與蘋果」的比較。來年的新會計準則,其實是全世界大部份先進國家地區(美國除外)統一準則的動作,務求令不同地方的財務報表可以作有意思的比較。
這轉變連會計師都需要時間適應學習,遑論本身是外行人的財經記者。所以,未來投資者會繼續在報章雜誌看到一些有關公司財務報表的似是而非報道。唯一解決方法,是自行提升對這方面的認識。
回說商譽撇帳,滙控可能未必會身受其害,反而聯想(992)高價收購負資產的IBM個人電腦業務,那巨額的商譽,倒可能最要受撇帳困擾。實情是否如此?容後再談。
龔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