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成功之道,是講求經濟效率,而不是講政治。如果太多政治因素阻礙經濟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有時真的覺得,部份尊貴的議員,應該接受再培訓,重新惡補經濟學、公共財政及金融投資等科目,使他們重新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分別。
就以領匯(2382)事件為例,就實在太過政治化。兩名公屋居民入稟法院,控告房委會違法賤賣政府資產,但領匯的資產只包括公屋商場及停車場,照計對公屋居民的影響甚為有限,為何要告房委會?
公屋居民所居住的廉租屋,是屬於社會福利之一,原意是解決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問題,令到他們能夠有更好的生活質素。而且成為公屋居民之前,他們是要經過入息審查,要符合低收入家庭的資格才能入住。
領匯把房委會的商場及停車場私有化,有意見認為,今後加租壓力很大,而羊毛出在羊身上,日後公屋居民的生活費用可能會增加。
讓我們先說停車場加租,會有多大影響?要養一部私家車,牌費加保險再加上汽油錢及車價攤銷,月費最少也要數千元,這筆錢相比起公屋租金,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公屋居民養得起車,表示經濟已有一定能力,為何不可負擔市值租金?
至於公屋商場租戶可能在私有化之後重整加租,結果令商場的貨品貴了,損害居民利益之說,對於商戶而言,有生意做才會進駐商場,如果商場管理妥善,多繳交些租金又有何不可?已經存在的大型超市,相信會繼續存在,而它們的貨品價格亦是全港劃一的,不會因個別舖位租金上升而加價。如果商場重整之後,能有多些商戶開業,讓公屋居民多些選擇,這樣居民亦有所得益,究竟有何不可?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