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華爾街日報》近日有文章指出,隨着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中美貿易大戰勢難避免。另一方面,國內媒體亦很關注後配額時代的中國紡織業何去何從。討論焦點大都集中於中國三年前簽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時所作的一些承諾。
《中國加入WTO工作組報告書》內第242條規定,2008年以前若成員國發現本國市場受來自中國紡織品和服裝產品的擾亂,並威脅這些產品貿易的有序發展,可對該等貨物實施數量限制。國內因而有人擔心,配額取消後並不會為中國紡織業帶來興旺。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前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在《南方週末》的一篇訪談中表示,不應過份誇大現有紡織品配額的作用,並認為中國紡織品行業能否有較高速增長不全賴於該制度的存廢。原因是現今真正受配額影響的產品,只約佔中國紡織及服裝產品出口的10-15%,餘下的85%早已不受限制。
我們亦應看到若美國最終決定在配額制度取消後,向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施加新的限制措施,最大受害者不是中國出口企業,而是美國本土的一些企業如零售商和消費者。這些企業和消費者極有可能為保護自身利益而組織起來,反對引入新的限制措施。可見美政府在落實任何新的限制措施前,並不是全無制約,而是要考慮其可能帶來的政治後果。由此角度看,是否在後配額時代重新實施入口限制,並不單取決於中美雙方在政治上的角力,亦是美國內不同利益團體互動的結果。
基於上述考慮,我們認為在配額制度取消後,美國不會輕言對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重施新的限制,但同時其將為中國出口企業帶來的益處亦的確沒原先想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