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壁畫 - 陶傑

吳哥壁畫 - 陶傑

吳哥窟有一座皇城,城裏有一座古寺,名叫巴陽寺。來吳哥窟的人,參拜這片天地的神蹟,必先臨皇城,在皇城裏,要先看一座巨寺,名叫巴陽寺。
就像到訪民國三十八年之前的舊北平,先謁故宮,故宮裏的午門。巴陽寺有四幅巨大的壁畫,述說着印度史詩《拉摩亞那》的故事
——也就是印度神話裏一隻神猴,扶助王子復國的經過。
「拉摩」是王子的名字,「亞那」的意思是「歷險記」。神猴名叫「哈努曼」,就是中國小說西遊記孫悟空的前身。哈努曼有一身移山倒海的神功,幫助被放逐迫害的王子除惡斬妖,就像西遊記裏的孫悟空護送唐僧取經。讀過西遊記,如同看過《無間道》,一定要了解《拉摩亞那》這部西遊前傳,才知道孫悟空的原居地是印度,不過後來歸化了大唐中土。

吳哥皇城裏的壁畫,就是一卷磅礡雄奇的連環圖,是一套成本昂貴的Story-board,把神猴的故事一件件說清楚。這是最古老的「視覺叙事學」,壁畫裏的神猴,怎樣帶領千軍萬馬,怎樣奮戰殺敵,一回接一回,一幅連一幅,觀眾由正門的第一壁開始看,神猴兵馬,還有印度神話裏的保護之神毗濕奴,千年屹立的浮雕神石,展示不朽的神話風雲,懾人神智,奪人心魄。
連觀眾的眼睛,也幻化成一部攝影機,浮雕的長卷,就是一個長鏡頭,讓人慢慢地Pan:浮雕的車輪、波浪、矛劍、大象,神猴橫眉怒目,軍士廝殺連天,在四周高幽的石影和樹蔭裏,只要心神安寧,漸漸也會聽見身歷聲的音響配樂。

或許這就叫天人合一的感應吧。但要心無雜念的禪定。很久很久以前,人類訴說一個大場面的故事,除了用吟唱的長詩,就是一展萬里的壁畫。吳哥皇城的浮雕,一個長鏡頭,像後來的英國導演大衞連的《沙漠梟雄》裏沙漠之戰,還有金庸《神雕俠侶》中的郭靖死守襄陽,千軍萬馬,全在藝術家天人感應的胸中。
叙事(Narration)是最古老的文學。圖畫也是一種語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文字和影像本來是一雙創意的孿生兄弟,就像哈努曼和孫悟空。人在夕陽裏的吳哥窟,才感悟藝術的偉大感染力,只是那時,身為天地一觀眾,心頭或許像周圍一堆奇石一樣,早已鋪滿一層滄桑的青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