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對此症陌生 去年約百童求診<br>5%兒童患動作協調障礙

港人對此症陌生 去年約百童求診
5%兒童患動作協調障礙

【本報訊】活潑機靈的小孩總是較得大家的歡心,但若你的小孩總是笨手笨腳,行路左搖右擺、字體不工整,請不要過份怪責他們,因為他們可能患有動作協調障礙。衞生署指出,本港家長、老師及家庭醫生對此病認識不多,令不少病患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和訓練,影響學習及自理能力,甚至衍生不少情緒問題。 記者:陳倩雯

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兒科高級醫生陳凱珊表示,外地數據顯示百分之五至八兒童患有動作協調障礙,估計本港的發病率相若。該署是唯一為這批病童提供服務的單位,二○○二至○三年間共約有一百名兒童求診,估計只屬冰山一角。

與腦部受損無關
陳凱珊指出,此病患者以男孩及早產嬰居多,病因未明,只肯定與腦部受損無關,全部患者的智商均正常,部份甚至是資優兒童。患者在幼兒時期的病徵不明顯,一般在六至十二歲才被確診。患者在體能、學習及自理方面均較同齡小朋友為差,如走路時無故跌倒、學習跳繩及球類等體能活動時感到困難、抄寫速度慢、字體不工整、難以自行扣好鈕子或綁好鞋帶等。
逾九成病童同時患有讀寫障礙、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半數出現學習問題。由於這些兒童總給人「論盡」、蠢鈍及不專注的感覺,家長或老師誤以為兒童「曳」及不合作,令孩子經常被誤解;加上同齡正常小朋友一般不願與他們為伍,令他們感到孤立、失去自信心,甚至放棄自己。
衞生署觀塘尤德夫人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職業治療師連惜英舉例指,患者每分鐘只能寫三個字,較正常兒童的七個字少一半,換言之做功課的時間增加一倍。一名病童家長因此要「晚晚捱飯盒,冇時間煮飯」。有老師也因以為兒童字體不工整是不盡力抄寫所致,故着令他罰抄多次,反增加兒童的負擔及挫敗感。有兒童甚至因為經常被同學取笑和欺負,嚇得一聽見背後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即拔足狂奔。

訓練難完全矯正
陳凱珊及連惜英均稱,患者必須盡早接受適當訓練以掌握基礎技巧,如手眼協調及體能訓練等。由於此屬發展性問題,故訓練不能完全矯正問題,惟靠他們長大後「見招拆招」,透過環境及輔助儀器協助自己生活,「倒親水都倒瀉嘅,咪用水壺;寫字唔靚又慢嘅,咪用電腦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