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選後展望 - 李怡

李怡專欄:選後展望 - 李怡

台灣立委選後第二天,《中國時報》的社論最後一句說:「凡是對選舉結果虛心檢討、謙卑以對的政黨,就是下次還能勝選的政黨。」
民主選舉、政黨政治雖不是完美的制度,但卻是人類至今為止,較少缺陷的權力繼承制度。任何個人或政黨,在勝選之後,執政時間一久,就幾乎無可避免地自我膨脹,自以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以為所欲為,但通常在人民可以投票選擇之下,自我膨脹的政黨與個人,都會落敗。這就很自然地產生政黨輪替,也很自然地壓抑了權力膨脹,避免踏上「權力導致腐化,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化」的覆轍。
台灣民進黨之敗,敗在自二○○○年阿扁當選總統之後,民進黨幾乎每次選舉都贏,國民黨及泛藍陣營的氣勢則每下愈況。於是這次立委選舉,阿扁就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勝選形勢,過於樂觀自信,想一舉把立法院過半席次拿下,以便可以行政主導,順暢施政而通行無阻。於是,阿扁主導,拋出了柔性政變、國徽、正名等議題。

台灣選民並非不能接受這些議題,但這些議題須經相當時間的宣傳、醞釀,也要試探對岸與美國的反應。阿扁驟然拋出這些議題,而且因為身為總統,就變成不僅是選舉語言而且是施政方向,再加上美國的反應,這就把中間選民嚇跑了。作為輔選策略的定調者,陳水扁實在難辭其咎。
不過,陳水扁迅速地表示為敗選負責,並在昨天提出辭去黨主席職務。民進黨內也一片反省檢討之聲。從過去歷史來看,陳水扁早年參選台南縣長失利,他經反省後以「快樂希望」為口號,攻下台北市長寶座;台北市長連任敗選,他提出「對進步團隊無情,是偉大城市象徵」而打動了選民並在兩年後當選總統。因此,這次他為敗選請辭,若能對當前他個人的民望低迷有所反省,未來阿扁與民進黨仍有廣闊空間。
反觀泛藍陣營,儘管小勝,但選後即爆發了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不肯與國民黨合併,甚至對是否支持國民黨的王金平當立法院院長也有異議。

泛藍面對國親合併、世代交替、黨產爭議、路線分歧、人事包袱等一連串棘手問題。泛藍組閣看來已不可能。按憲法,總統有閣揆提名權,立法院無同意權,因此行政院仍會由阿扁主導。有無可能吸納一些非綠的閣員,就看台灣各政黨的合縱連橫了。
民進黨已說了,台灣不是只有民進黨與國民黨,還有親民黨、台聯、新黨和無黨籍立委。民進黨會選哪一個黨包容進執政團隊中?還要看政情的發展。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台灣立委選後第一時間表達「美國向台灣人民致敬」之意,顯示美國鬆了一口氣,證明美國要台灣人民「為自己行為負責」這種對成熟民主的訴求,發生了效果。北京一位涉台官員則對兩岸關係仍不樂觀,他表示泛藍陣營拿不出前瞻性的主張,不能理直氣壯地堅持「中華民國」的定位,也畏畏縮縮不敢提未來兩岸的統一。
看來中共還是極不了解台灣民情,難道這位涉台人士不知道,若在台灣理直氣壯地提統一,肯定會成為選情的毒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