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台灣民意 - 李怡

李怡專欄:台灣民意 - 李怡

台灣立委選舉,傳媒普遍報道「泛藍大勝,泛綠挫敗」。從所獲的國會席次來看,選前民調普遍認為綠營可以過半,即使不過半,聯合無黨籍的立委也過半;而藍營,則極少民調認為可以過半。結果是藍營過半了。因此,無論從席次及未來國會的運作來看,都可以說泛藍獲勝。
然而,若由此而得出台灣民意向泛藍傾斜的結論,卻並不確實。因為從得票數與得票率來看,泛藍都沒有贏,泛綠也沒有輸。這次民進黨共得票三百四十七萬多,得票率佔35.7%,較上屆得票率33.4%,有微幅增長;台聯這次得票率7.7%,與上屆相同。兩者相加,得票率有百分之二的成長。至於國民黨,得票三百一十九萬多,得票率32.8%,比上屆28.6%成長了百分之四左右,但親民黨的得票率卻下挫5%。也就是說,親民黨的票絕大部份流到國民黨中來了。而泛藍就整體得票率來評估,其實較上屆下挫了百分之二左右。因此,若從得票數與得票率來看,民意向泛綠的傾斜是微量增加的。
那麼,為甚麼連民進黨都認為是不小的挫敗呢?原因之一是選前泛綠的氣勢極盛,不但想挾三月總統勝選之勢,以執政黨的力量去調動地方資源,在各選區採高額提名,期待衝上過半席次。但因為提名人太多,以致支持者的配票錯亂,反而導致當選比例銳減。相反,泛藍就採取穩健的低提名額,支持者也能鎖定配票目標,故當選席次反而較多。

另一個原因則是自選戰開始以來,陳水扁就以總統的地位,帶頭掌握住選戰議題的主導權,拋出公投制憲、國營公營事業改名、中華民國國徽與國民黨黨徽重叠、總統大選後國民黨要搞政變等議題。泛藍陣營窮於應付,一直處挨打狀態。這種泛綠主導的氣勢,讓不少觀察家都認為泛綠一定衝過半。
結果是台灣民眾對泛綠的急進台獨訴求踩了煞車。原先支持泛綠的部份民眾,放棄了投票,以致投票率創下59.16%的新低點;阿扁的冒進氣勢也刺激了一些中間選民出來投票,他們不一定是支持泛藍,但他們不願見「一黨獨大」的局面又再出現,希望國會有一個較大的在野力量對執政黨有所制衡。
就兩岸關係來說,大部份台灣選民其實不一定反對公投制憲、「正名」等舉措,但他們擔心這些做法會刺激北京,由此而損害兩岸的和平。畢竟,和平、安定、不要戰爭,是人民最重要的訴求。
美國連續兩個星期,對阿扁的台獨議題提出嚴肅的反對意見,對台灣的選情投下了變數。過去,每逢中共對台灣加強打壓,不管是向台海試射導彈,還是中共領導人聲色俱厲地說要「以鮮血與生命捍衞統一」,都能刺激台灣民眾的反抗情緒,造成選情有利於李登輝、陳水扁的局面。然而,民眾的反抗情緒是有一種力量可作憑依的,這種力量就是美國對台灣防衞的「道義責任」。現在連老美都反對,那就有可能連憑依的力量都靠不住了。因此,阿扁想以「美國與中共聯合打壓台灣」來刺激台灣民眾支持泛綠,也就落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