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灣半島事件似已告一段落,但對於一些積極爭取保留該屋苑人士的一些言論,我們卻不敢苟同,有必要指出不同的看法。
有論者認為不拆紅灣半島反映民意的勝利,但為甚麼企業的決策要受民意左右?擁有紅灣半島物業發展權的地產商是私營企業,就如世界上所有私有企業一樣,它組成的目的只有一個:公司管理層透過追求最大利潤,為出資股東爭取最高回報。
也許孤陋寡聞,就是從沒有聽過世界上任何一間上市公司的管理層,除對股東負責外,還要對民意負責。唯一例外是國有企業,因為是全民所有,民意參與有關企業的決策理所當然。由此可見,那些說甚麼在紅灣半島一事上,體現出民意勝利的人根本連企業制度ABC也弄不清,令人失望。
有論者認為紅灣事件將成一個反面教材,成為環保教育的成功奮鬥故事。我們卻認為這是誤導了下一代,原因是從爭取保留紅灣半島那些人的言論來看,他們認為環保是免費午餐,但天下間哪有這樣便宜的事。
地產商不清拆紅灣半島,估計將令其利潤減少30億港元。按現有利得稅率估計,庫房將少收5.25億。換言之,為追求環保放棄清拆紅灣半島,付出的代價並不光是地產公司股東少賺30億「暴利」那麼簡單,社會也要為此付出代價。理由是社會上原本有很多人,特別是弱勢社群,理論上可從政府多收5.25億上受惠。
由此可見,環保不是免費午餐。因此那些認為紅灣半島事件提供了環保的反面教材的人和團體,本身也成了反面教材。他們為環保而罔顧所涉及的社會成本,不正清楚地向下一代展示了那「我請客,其他人埋單」的不負責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