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灣半島無改營商環境

紅灣半島無改營商環境

在民意壓力之下,地產發展商突然改變立場,宣布不會拆卸重建紅灣半島,日後會以改裝再出售。紅灣半島事件發展至此,可算暫時告一段落。

呂大樂

對於紅灣半島事件的結局,各界反應不一。有人稱之為「人民權力」的勝利,但也有評論人認為從此香港的營商環境已起變化,自由經濟不再。
前者「人民權力」四個字,已清楚表達其意思,在此不贅。後者是接近商界的意見,其憂慮(例如由於政治壓力而提高經營成本)可以理解,但持這觀點人士所指干預營商環境的因素,則未有明確說明。這個問題值得深入討論,認真搞清楚問題(如果有的話)根源所在。
所謂營商環境有變,所指可能有兩個不同方面。一是商界人士長期憂慮的問題——來自民間的聲音愈來愈有影響力,民意成為了一種政治壓力。
二是特區政府無法承受和化解來自民間的壓力,而它左搖右擺,飄忽不定,時鬆時緊的處事方法,反而令既有的遊戲規則變得欠缺確定性,把矛盾升級,以至到最後一切以政治角力收場。
明顯地,兩者性質不同,其含意及引伸出來的長遠影響亦不一樣。要認真分析和了解紅灣半島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必須好好搞清楚問題的基本性質。

關於民意成為政治壓力一點,其實只要大家冷靜下來,放下對政治動員的戒心,便不難發覺,其實這是所有民主自由社會的一種不變元素。換言之,來自民眾的反對意見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事情,是現代社會的常態。今時今日,無論是商業機構、政府部門或非政府組織,推行任何工作時,都需要事先掌握及評估民意。這部份的工作應該一早便算入計劃及成本的一部份,而不是視之為額外的負擔。說今天香港的市民大眾容易起動,蠻不講理,經常反對這、反對那,不如說有關機構太懷念舊日的「好日子」,當年只要在餐桌上搞搞公關,進行游說,便可打通各種關卡,隨意而為。民意是當代社會生活的一部份,不會根據政府或企業的主觀意願而存在或消失。
既然民意及反對意見是現實生活中的固定元素,我們便應該要問:為甚麼特區政府的舉動特別容易引起公憤?為甚麼特區政府總是在左搖右擺,和前言不對後語的過程中,令事情更加政治化?為甚麼特區領導每次要求公眾要信任政府時,結果反而造成更多人不信任政府?為甚麼特區政府總不能大事化小,而是將大事變成危機,令其權威再次受到衝擊?

在今次紅灣半島事件裏,是市民的行動令發展商措手不及,還是發展商估計不到特區政府會在輿論壓力下改變態度,以合約以外的手段來迫使他們放棄拆卸重建的計劃?簡而言之,假如香港營商環境真的是有所轉變,問題是在於民意抬頭,還是特區政府自己在推行互相矛盾的政策時,自製麻煩,同時又無法取得市民的信任,以至局面失控呢?
如果九七後香港的營商成本真的提高了,我相信那是目前管治危機所帶來的問題,是特區政府令制度環境愈來愈不明確和穩定的結果。現在的問題是:香港社會各界以至中央政府都要為特區政府的不濟和管治危機付出代價。偏偏中央領導要一挺到底,就算是付出更多,造成更多深層的傷害,還是容許七年多以來麻煩不斷的體制運作下去。明顯地,這是迴避問題的鴕鳥政策。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章隔星期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