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官股配股有模式

理財智慧:官股配股有模式

領匯房地產信託基金(2382)分配細節已經揭曉,每名白表及黃表申請人最少獲配一手。於是有人會批評,會否因政治因素的關係,所以要每人一手,而不是按申請入股的金額,再按比例分配股份?
其實一般新股股份如何分配,是由發行股份的公司自行決定的,而一般的分配模式,是視乎上市公司本身希望公司的股東的構成是怎樣。如果新股本身是很熱門的,上市公司的分配模式便常有兩個分配策略。
如果公司希望多一些機構性投資者入股,便可以按所申請股份的數目,以超額倍數的數字按比例分配。例如超額100倍,那麼每申請100手的人便能獲得1手,而申請少於100手的話,便要按比例抽籤。譬如只申請10手的話,獲分配1手的機會便是十分之一;如果只申請1手的話,獲分配1手的機會便只有百分之一了。這樣入了「大飛」的機構性投資者,又或者作了孖展融資的散戶,所獲配股數便愈多。
如果上市公司認為股份落於機構性投資者手中,會有利股價穩定性的話,便會採取這種策略,而這種分配方法較為公平,因為分配方式只看申請股份數目的大小,再按比例分配。

不單出於政治考慮
另外一種分配模式是希望多些投資者能夠成為股東,所以在分配之時,是申請股份數目愈少,所獲配股的比例愈大。而過往香港政府的資產在交易所上市,多以此模式進行分配。例如盈富基金(2800)及地鐵(066),就是每位申請人都能獲到最少1手股份。
正因為政府資產原屬於每一位香港市民,所以在私有化之後及上市之時,都希望多些市民能夠擁有。這點並不單是政治的考慮,而屬於原則上的問題。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