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民幣存款突破百億

港人民幣存款突破百億

【本報訊】金管局總裁任志剛透露,本港人民幣存款總額迄今已逾100億元人民幣,而接受內地居民以人民幣卡在港消費,至今累積簽帳及提款總額已逾20億元,平均每宗消費額約3000元,較其他海外遊客在港簽帳額高。他又表示,正向業界收集有關經營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情況及難題,以便與人民銀行開會時作出檢討,然後再決定本港銀行參與人民幣業務的下一階段發展方向。
任志剛昨出席公開論壇時指出,由於內地高達30%至40%的儲蓄率,加上外資因直接投資或憧憬人民幣升值而不斷流入,已為內地帶來宏觀金融管理上的困難,現時內地的國際收支帳上,「已有所謂排洪的需要」,先入後出的次序相信已到了後出的階段,他預期內地將加快開放資本流出的步伐,而外界期待已久的合資格內地機構投資(QDII)計劃,希望很快來臨。

資金融通港可擔重任
截至10月底,金管局公布的本港人民幣存款總額為87億元人民幣,早前當局就本港人民幣業務發展,已訂出了3個策略性方向探討,任志剛指出,把內地資金融通的目標,本港可以擔當重任,當人民幣存款在港增加至較大規模時,可考慮容許內地企業在香港發行以人民幣為單位的股票或債券,或容許香港銀行向內地企業作人民幣貸款,不但可便利資金融通,亦可幫助在港沉澱的人民幣回流內地。
本港同時可為內地流出境外的資金,提供多元化金融產品及投資管理服務。
對於外界常希望香港發展成為中國的曼克頓或亞洲的瑞士,對此看法他有不同意見。

任總:宜定位「中國香港」
他認為香港在金融領域上能發揮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比曼克頓、倫敦或瑞士更為複雜和具挑戰性,本港要面對一國兩制的安排,以及國內的外滙管制,不能簡單地引入曼克頓式的衍生工具和對沖基金,或瑞士的財富管理安排,因此本港金融發展應以「中國香港」定位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