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攘多日的紅灣半島事件,終於在發展商讓步之下屈從民意,決定不予拆卸。政府與不少社會人士均表歡迎,也有輿論認為這是又一次「人民的勝利」。然而,一些商界人士和部份評論,就憂慮在民意壓力之下,香港的營商環境將會轉壞。
首先,是對私有產權和合約精神的尊重。發展商買下紅灣半島業權時,是以當時樓價購入的,發展商應擁有業權,根據法律,也完全有權提出重建申請,只要按市值補地價,政府不能不批准,這是法治社會對私有產權的保障。
社會若認為拆樓違反環保原則,可以要求立法會立法,為拆樓定下明確的環保準則,但法律沒有追溯力。發展商在宣布改變拆卸決定時,特別提到,「不願見到香港尊重私有產權和合約精神受到衝擊」。很明顯,反對拆卸的群情,就是對尊重私有產權的衝擊,而且這衝擊「勝利了」。
其次,是政府在這次紅灣事件的角色。如果只是環保團體或當地居民與地產發展商之間的爭執,那就讓發展商去單獨應付民意就是了,政府只應守住法治社會的合約精神。但在民意洶湧下,政府顯然有向發展商暗中施壓之嫌。
負責統籌與發展商談判的梁展文表示談判售賣紅灣半島過程中,不知道發展商有意拆卸重建,而地契也沒有規定不能重建。立法會議員湯家驊從政府合約中發現地契被刪去若干條文,造就重建的有利條件。這之後,孫明揚局長就強調,政府有權不准發展商重建,並對合約條文作最極端的解釋,規限發展商拆卸後只能重建相若的樓宇,根本建不了豪宅。這是政府有意改變一貫做法,以「超技術」手法令發展商放棄拆卸重建計劃。若政府可以隨時改變遊戲規則,商界今後也就無所適從。
其三,是有人擔心這次「人民的勝利」,加上西九、愉景灣事件及領匯上市風波,會令社會出現「仇富」或「仇商」心理。據傳北京當局擔心民主派在元旦發起以「反對官商勾結,消除貧富懸殊」為訴求的遊行,會使商界減少對本港的投資,從而影響香港的繁榮。
其四,若商界因這次事件而不得不在投資時顧及環保、民意及社會責任,那就會導致投資成本增加。投資成本高,可圖之利少,自然也不利於投資。
這些憂慮雖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除了第二點有關政府角色值得商榷之外,實在是全球所有先進社會都會碰到的問題。全球都傾向自由貿易,但總有不少國家的人民感到利益受損而力主建立貿易壁壘。
世界貿易組織每次開會,也必遭反全球化人士的示威。各地起核電廠也必有環保人士群起反對甚至衝擊建廠場地。發達國家一方面維護私有產權和合約精神,另方面也要維護人民權益。經商者也一定要付出環保與保障居民權益的代價。但投資者仍往這些國家大量投資,不會抱怨營商環境差。
只有不知道資本主義世界已大大縮窄貧富差距,社福制度已大大保障了人民權益的中國當權者,才會對香港的營商環境變差耿耿於懷。
其實,營商環境的好與壞,不能只看營商者可以獲取多少利潤。沒有官商勾結、貧富不太懸殊,社會較公平,人民戾氣較小,也是營商環境的一部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