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全面造淡時機未屆

陸叔理財:全面造淡時機未屆

早前我已提過,要令港股大幅調整,只得一個誘因,就是資金一下子撤離香港。
早前美元兌主要貨幣大幅下滑,令大量資金流出美元區,轉投其他投資市場,港股亦因資金流入而受惠。不過,上周美元終於反彈,不少資金重投美元區去,因而引發不少獲利盤出台,導致恒指跌穿14000點關口。
由於港股在高位已徘徊了一段時間,不少投資者都擔心位高勢危,因而採取觀望態度,甚至乎有些人更開始轉軚造淡。究竟現階段我們應採取甚麼策略呢?
平情而論,目前港股再上升的空間已有限,不過這並不代表現階段適合大舉造淡。我們持的理由有三:
第一、美元已積弱多時,出現技術性反彈不足為奇,若果轉勢情況尚未出現,相信資金也不會一下子自非美元區的投資市場撤走。但有一點要注意,假設七國央行及美國政府突然發出干預滙市言論,美元的反彈力相信會很強,屆時對港股、甚至乎歐洲股市都會帶來震動。
第二、即使資金要撤走,我相信仍會待中國航空(753)及領匯(2382)掛牌上市後始會出現,因為不少大戶要托着大市,好讓這兩隻重磅股順利上市。
第三,根據過往經驗,大戶要在高位獲利,都不會將手中的貨一下子沽清,而是營造利好的投資氣氛,在高位整固時再慢慢派貨。一來可避免市場恐慌,令散戶們不敢入市接貨,二來在高位慢慢滲貨出街,可保障獲得最大利益。所以在大戶開始逐步減磅的情況下,大市還未是時候出現大幅調整。

藍籌趁反彈減磅
歷史告訴我們,大部份小投資者都會誤墮「陷阱」。所謂「陷阱」,就是當股市上升時,投資者都不相信真正升市已來臨,總希望待大市回落時再博低位入市機會;而當股市真的調整時,他們卻又靜候觀望,直至大市幾次調整後都可重返高位,才有足夠信心入市,但通常這都是摸頂的時候。
以近日恒指走勢為例,11月16日恒指曾單日下跌200多點,數日後卻重上14000點水平,而上周三恒指同樣急挫200點喘定。市場好友自然覺得大市會像11月中旬般出現反彈,甚至乎突破早前14317的高位。不過,我對此觀點有點保留,原因是市場開始對一些利好消息(如油價回落,美元止跌反彈)缺乏了「應有」的反應,可見未必有足夠動力刺激後市繼續上升。所以我建議,個別累積升幅已大的藍籌股,應該開始趁反彈減磅,至於上落幅度較大的國企,最好採取「且戰且退」的策略,盡量以短線為主。但若全面造淡,還要稍等一會。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