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威
民主黨經歷十載風光,現遇上前所未有的難關,猶如劉邦退走巴蜀,官兵大量流失,外圍又處處受制於西楚霸王項羽。民主黨能否如劉邦般,最終以弱制強,還看民主黨今後是否可廣納賢能、調整策略。
九四年,港同盟與匯點合併成立民主黨,並在隨後的區議會、市政局及立法局選舉取得佳績,聲勢如日方中。不過,在二○○○年立法會選舉中流失選票十七萬,本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中,民主黨議席數目下降至九席,第二梯隊全軍盡墨,在香港島選區更被指誤打告急牌,大失民心。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最新的政治團體評分調查,十大政團當中,惟獨民主黨的民望下跌。
更令人憂心的是政治空間大幅萎縮,過往儘管有中方的打壓,但憑着高舉民主派的旗幟,而市民亦別無他選,能保有基本的支持。不過,近年民主派新興勢力相繼崛起,基層的有長毛、職工盟,中產的有四十五條關注組。雖然民主派政團之間仍是良性互動,但此消彼長,民主黨人應以項羽的敗亡為戒。
項羽兵足糧多,手下猛將如雲,如范增、陳平、韓信均曾在帳下效力,但項羽性格多疑、專橫、妒才,致陳平、韓信轉投劉邦,范增失寵離去。反觀劉邦在軍事上一直處於劣勢,但廣言納諫,知人善任,對將士毫不猜忌,故賢士紛紛投效。項羽眾叛親離,難逃敗北的命運。
民主黨遇上難關絕非偶然,曾幾何時民主黨曾如項羽般人才濟濟,擁有極為寬闊的政治光譜。光譜核心有李永達、張文光、何俊仁、楊森,左側有走基層路線的曾健成、劉千石、陳偉業,右翼則有維護中產利益的張炳良、馮煒光、盧子健。不過,時移世易,民主黨未能把黨內政見分歧轉化為黨內派系良性競爭,再將之作為推動黨務的力量,導致左翼棄走右翼淡出,只餘主流派別唱獨腳戲。
綜合各方救亡方法,大致可分兩類。其一建議民主黨重拾基層路線,以滅貧政策、設立最低工資及最高工時法為爭取目標;另一主張積極關注中產議題,提倡自由市場經濟、公平競爭法、優質教學、環保及稅務改革。兩種說法各有所長,基層路線乃民主黨崛起之道,駕輕就熟;另一方面,中產人士乃民主黨過往忠實的支持者,不能放棄。
從表面看,兩派主張似水火不容,然而民主黨過往能將兩派主張納入羽翼之下,各取所需,足證基層利益和中產階級並非必然對立。英國工黨領袖貝理雅在九十年代推行「第三條路」的路線,打破左派及右派的傳統思想框架,又大幅吸納對手保守黨的政策,成功結束工黨十八年的在野生涯,上台執政至今,民望仍然高企。
因此,民主黨人須認清問題的核心,從來不是嚴重的意識形態分歧,亦並非純粹政治定位之爭,而是政見的包容及政策整合的表達技巧。政黨其中一個重要功能,乃整合不同民意和利益,再將之歸納為一套可供選擇的政策方案和政治藍圖。民主黨應把自己定性為「務實型」政黨,而非「意識形態型」政黨或「全民」政黨。
名將韓信初投劉邦陣營時,只獲任命為管理糧草的都尉,其後才獲丞相蕭何的推薦。韓信在軍中毫不起眼,劉邦初時對蕭何的進言半信半疑,不過最後仍納諫,也打破論資排輩的框框,拜韓信為大將軍。當時劉邦身邊不乏大將,如周勃、灌嬰及樊噲等,均隨劉邦征戰多年,卻遭韓信「空降」爬過了頭,心裏自然不服。然而,劉邦讓韓信展示獨當一面的軍事才能,令各將士莫不拜服。
劉邦若沒破格提升韓信,相信最終只能偏安巴蜀,這說明了吸納人才的重要性。民主黨雖然不乏人才,但人皆有其不足,如劉邦所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若民主黨人能知其不足,展示更大的包容胸襟,重新邀請已退黨的黨員回巢,及已淡出的黨員出山,可期打破偏安之局。
劉邦雖得蕭何、韓信等賢士之助,仍不能保證每戰皆捷,惟有廣結不滿項羽的諸侯,施合縱連橫之計。劉邦率兵初出關,組諸侯聯軍五十六萬人,曾一度攻佔楚都彭城,迫使項羽星夜趕回。劉邦在滎陽之戰,游說英布叛楚,擊退楚軍,奪得尚佳的後方基地。及至決定性的垓下之戰,劉邦再拉攏九江楚軍守將叛變。項羽四面楚歌,最終烏江自刎。
因此,民主黨人不能忽視周遭的民主派政團、民間團體及支持者。過往面對中方強勢的打壓,民主黨人總覺勢孤力弱,但經二十三條一役,不難發覺民主的朋友遍布各階層,有年輕人、有中產、有學者、有工商界等,問題只是如何將分散的力量團結起來。民主黨和民間團體應重新認清彼此的政治功能,促成雙方在民主路上分進合擊的良性互動。
不能否認,前綫、民協、四十五條關注組等泛民主派政團各有所長,能爭取部份非支持民主黨的力量。
假若民主黨能與其他民主派政團結盟,甚至進而重新組合,將更有效凝聚支持民主的港人,形成中方難以忽視的力量,須知道穩健發展的政黨政治,乃香港全面普選的重要先決條件之一。不但民主黨需要思考,更值得民主派深入討論。
……………………………………………………
作者為民主黨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