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機會接見了一位中國著名的氣功師,也是《自發五禽戲動功》創始人梁士豐師傅。在談話中亦有提到氣功的科學和療傷的實際效用。梁師傅更老實的道出氣功發功的次數亦會受到年紀的限制,年青時一天可以幫助幾位病人發功療傷,但年紀大了,發功次數便需要減少,好讓自己多點時間恢復。他更不諱言說武俠小說中描繪武藝超卓、功力深厚、體力猶勝年輕伙子的古稀老人是跟現實世界不符的,更有違背人類生理發展的規律。
小說終歸小說,人類始終不能離開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因此,運動員的黃金期十分短暫,而且在每一段成長階段中必須獲得充份和適當發揮,成績才能逐步提升,而能夠站在奧運會頒獎台最高位置的都是運動員中極品的極品。奧運冠軍一般要花上10至15年的艱苦且有系統的訓練時間。
關於訓練的年齡則視乎運動項目不同而有所區別,一般講求技術、靈巧和協調的運動項目如體操、跳水,開始得較早,約4至6歲。講求力量和心肺耐力的項目如賽艇、單車、長跑等則在8至15歲。上述的舉例是指該運動的專項性訓練,但對於一些基礎訓練如跑、跳、投擲、體操的基本翻滾和協調動作等應該在4至5歲開始逐漸建立。
對從事教練和精英體育的工作人員來說,最頭痛的是在現今IT年代,青少年的體力活動愈來愈少,運動的基礎訓練也日漸薄弱,要針對這個問題,除了在學校體育政策做工夫外,教練必需要及早發掘有運動潛質的小孩,然後盡早給他們提供適當的培訓環境,否則,要培養體壇明日之星,祗有向那些生長在農村和較落後地區的青少年打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