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灣半島風波,地產商屈服,七棟居屋的新樓不拆了,因為要「包容民意」。港人團結一致,紅灣半島是「七一精神」的延續,雖然沒有五十萬人大遊行,但「七一精神」已經有如星星之火,民意愈來愈不可侮。
去年七一,香港人反二十三條,令中方收回了二十三條立法;紅灣半島卻是反官商勾結,而且第一次扳倒了地產商。無論有沒有北京在幕後主張,兩項勝利,意義同等重大。去年七一,中方和董建華尚且可以諉賴甚麼「一報一刊兩支咪」或民主派,但今年的抗紅灣行動,已經沒有了「名嘴」在「煽動」,在地產商廣告收益的誘惑下,傳媒報刊的反應,對地產商也十分溫和,一些「知識分子」報刊還口口聲聲「合約精神」附和「拆樓有理」,沒有甚麼「反紅灣大聯盟」,也沒有民主派領袖登高一呼,但地產商終於收回拆樓令,有如董建華政府收回二十三條立法。有多少人遊行並不重要,甚至還沒有開始遊行,因為「七一精神」的火種在民間散開了。
這才是已成「跛腳鴨」的董政府未來兩年要憂心的危機。七年半以來,「八萬五」令經濟衰退,現在是地產市道狀若復甦,餓久了的地產商此時反撲,把損失的利潤和時間搶回來。以前是董政府與地產商為敵,結果反倒失手被擒,現在反成為由地產商挾持的人質。港人愈來愈疑惑,現在的董團隊,正如幕後是石油企業和軍火商的布殊,是不是已成地產商的傀儡。
香港日漸出現「地產主義」的「哥斯拉現象」。地產復甦,樓市漲價,租金成本再上升,市民的薪金卻不見得增長。「地產主義」會再次製造泡沫經濟。「高科技港」的「知識經濟」轉型不成,特區又淪為「地產港」,這七年半之間,喚醒港人埋頭實幹精神的「獅子山下」的哀歌,豈非白唱?
不是香港人不想「終身學習」,不想向知識高科技轉型,而是沒有商人肯投資知識產業。「地產主義」復興,中小型企業生存愈困難。看看美國:美國每年有五十萬家自僱的小企業誕生,每一百個工作人口之中,就有十一個是自己嘗試開始做了小老闆。小老闆創業愈多,工作職位愈蓬勃,工種也就愈多元化,結果是創意興旺,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做「打工仔」的年齡更短,更早另起爐灶。以荷李活為例,今天是以史提芬史匹堡為首的許多獨立製片企業在締造一個個豐富多姿的夢工場。
為甚麼?因為紐約和三藩市都沒有地產商在壟斷經濟。小企業的新花樣愈多,一個社會的創業精神愈旺盛,才會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領先。鄧小平在改革之初,推動鄉鎮企業和個體戶,全國經濟百花齊放,這才為二十年的改革大業打下了基礎。
中國的思想創意最興盛,是在有四百多個小國的春秋時代,儒、道、墨、法,都在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小企業家」的時代形成。到了「戰國七雄」,雖然謀略家大盛,但已如同七個「地產財團」割據,博愛少了,坑害人的鬼主意倒是流行一時。香港在五六十年代,有五金、玩具、塑膠、皮草、車衣、鐘表、籐織等大小實業,還有于占元師傅開辦的天台功夫學校,那是香港經濟的「春秋時代」;七八十年代之後,地產商冒升,香港轉型為泡沫經濟的「戰國時期」。今天,地產商的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無論誰是秦始皇,香港都將進入「泡沫大一統」的時代,然後是董仲舒廢黜百家,香港如中國文化一樣從此走向衰落,是命運之必然。
鄧小平當年想保障「資本主義五十年不變」,他講話的對象是包玉剛、安子介、唐翔千,還有李鵬飛和鍾士元這一類實業家,他沒有想到過二十年後,香港早已把鄧小平的指示「轉型」為「地產主義五十年不變」。地產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癌細胞異變,因此當唐英年君臨大嶼山,重複鄧小平的名言「發展是硬道理」之際,他的意思其實是「發展消費型經濟是硬道理」,也是「發展地產是硬道理」。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摸着石頭過河,過渡期十五年後再多摸了董建華的七年多,「實業春秋時代經濟」的石頭都摸不着了,摸到的是地產的浮沙陷阱。香港人真想請「問米婆」來問問這位「總工程師」;這條通天河波浪滔滔,地產商妖鱗成精,興風作浪,請問董建華這個唐三藏該怎樣過河?
(圖)去年七一,香港人反二十三條,令中方收回了二十三條立法;紅灣半島卻是反官商勾結,而且第一次扳倒了地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