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西方財經界每提到中國的銀行業,莫不大搖其頭,最直接的反應是無可救藥,主因是管理混亂和呆壞帳太多。
去年中,筆者參加由東南亞銀行業分析權威主持的講座,會中那位權威分析員,坦言對中國銀行業改革沒有信心,認為改革定會受到無窮的政治阻力和利益集團阻撓,最終不會成功。他反而贊成另起爐灶,把本來作撇壞帳的資金,改為用來成立新銀行的資本金。這個權威人士的見解,可說是代表當時海外財經界對中國銀行業的看法。
回顧多年來,在經濟領域上,中國以事實證明,每當它決定把某一項改革做好,便會全力以赴,結果往往令人信服,目前的銀行業改革便是極好例子。
中國2001年加入WTO後,各行各業都依WTO規定先後有序地開放,金融業應是最後要開放的行業,根據協定,銀行業也要在2007年全面開放。銀行一向是工商的資金來源地,特別在中國,目前當融資業務還沒有全面發展的時候,惟有銀行才能提供近90%融資予工商百業,所以把銀行業弄好是刻不容緩的事。
今年開始,中國政府施展大刀闊斧手法整頓銀行業,首先是計劃把四大國有銀行同時在國內和國外上市。這是一個重要的體制改革,因為銀行一旦變股份化和上市後,它就由國有機構變成商業機構,商營機構是要賺錢和向股東負責的,理論上,那些「指令」貸款和三角債便不應發生。同時,政府還要求,所有上市銀行一定要有一個外國大銀行作策略性股東,佔股要在10%以上,其用意是讓外國銀行股東積極參與管理。這是一着很高明和具膽識的策略,因為即使在號稱自由經濟的美國和歐洲,外國股東是不容許持有大銀行股權超過10%的,中國能實行這策略,就充份表現其改革的決心。
但要銀行短期內上市,首先是要把財政狀況弄到符合上市要求,所以今年中國財政部撥出450億美元來抵銷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壞帳,以利它們到海外上市。經過一番注資動作後,最近標準普爾終於把這兩家銀行的評級提升至「值得投資」級數(investmentgrade),這是中國銀行業首次獲得這個評級。
同時,標普也對全國銀行體系的131家銀行進行分析,它認為總體不良貸款(non-performingloan)對全部貸款比率,已由兩年前的50%降至目前的35%,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中國政府認為,標普對不良貸款比重過於誇大,但同意不良貸款大減的趨勢。
最近,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宣布,經過一連串清理和注資後,中國有21家銀行在今年底將會符合國際銀行資本比率的要求,如果屬實,這正標誌着中國銀行改革邁向成功的一步。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