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飯之時,碰到一位高官,好好傾。高官最近忙到一頭煙,佢話政府十多個部門齊齊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努力,搏晒命。原因有兩個,其一係佢相信西九龍如果建設成功,可以留下文化遺產畀香港下一代;其二係呢個機會千載難逢,如果明年爭取唔到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呢幅巨型臨海地皮一定會有排曬太陽,曬曬吓就會有地產商畀壓力要求勾地,最終結果就係成個西九龍都變成豪宅,或者係七十年代開發尖東嘅翻版。政府賣西九地可以收番好多錢(未知有幾多,大家可以任估,譬如領匯估值三百億,議員話值一千億),但呢啲錢全部入晒庫房,未必可以撥歸文化用途。
左丁山旗幟鮮明,贊成(一)把握機會建設西九文娛藝術區;(二)贊成單一招標,分拆一定衰收尾;(三)認為有咗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之後,會產生示範效應,在某一程度上如Say'sLaw所謂:Supplycreatesitsowndemand,何況香港係一個高度缺乏藝團演出場地嘅地方?
高官聽到Say'sLaw,若有所悟,佢記得麥理浩做總督之時,有一位西人興致勃勃咁求見十五分鐘,拿住一張草圖,話馬會在沙田興建新馬場,捐款興建銀禧體育中心,亦會捐助藝術建設,在藝術中心旁成立一間演藝學院。麥理浩笑咪咪咁回應:「Itisajollygoodidea!」於是以後灣仔就有咗一間APA(演藝學院),當時冇所謂文化政策、業界諮詢。有咗APA,今日香港演藝界先至叫做有啲人才。時代唔同咯,今日話要建設西九,咁多文化人話Itisabadidea,政府點敢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