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被視為蛇吞象,業界都不看好聯想這次走向世界市場的收購行動,因聯想在國際市場不是名牌,收購後怎樣留住IBM電腦的客戶,免被戴爾和惠普等競爭對手侵吞,成為當務之急。
戴爾電腦主席戴爾對這次收購大潑冷水:「甚麼時候見過電腦產業的成功併購呢?好像從未出現,已很久、很久沒出現了。」事實上,美國AT&T九一年和NCR企業合併損失數以十億美元,最後九六年分手;康柏電腦九八年收購DigitalEquipment所期盼的好處從未實現過。
南韓第二大電子製造商LG發言人亦說:「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個人電腦事業要大事發展不容易。」惠普則表示,IBM退出個人電腦市場,是爭取客戶的良機。
新華網亦發表文章,不排除聯想今次收購行動最終出現雙輸的可能。文中指聯想在國際市場上仍缺乏影響力,藉這次收購實現其國際化發展的戰略,但IBM放棄個人電腦業,理論上不可能再在這領域投入巨大研發經費和市場開拓資源,聯想借助IBM國際化通道還有多大的發展餘地?
文章又說,目前IBM用戶對聯想是否有信心也是一個問題,他們知道這品牌不再由IBM開發、設計和製造時,大可能改用其他品牌。對戴爾和惠普來說,少了IBM強大科研實力和品牌效應做後盾,不失是侵佔市場佔有率的好機會。
業界不看好,但聯想買下IBM個人電腦業務,不是一面倒的壞處。IBM從來有兩大聞名,一是營商管理文化,一是研發經驗。營商管理文化方面,IBM八六年的市場價值超過了資訊科技業總市場五成,創下六十六億美元(約五百一十五億港元)盈利,成一時佳話。至於研發經驗,不少華人科學家也在IBM成長,包括IBM前華爾街營銷部門主管湯翠紅。
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佈雷斯納漢指出:「這鼓勵美中發展更複雜的跨太平洋關係。中國尋求這種經濟聯繫是好事。」
1.戴爾(Dell)
2.惠普(HP)
3.IBM
4.富士通(Fujitsu)
5.東芝(Toshiba)
6.宏碁(Acer)
7.NEC
8.聯想(併購後排第3)
9.Gateway
10.蘋果(Apple)
中央社/美國《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