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紐約、趕倫敦,甚麼慢哈吞Plus,是不可能憑兩張嘴皮吹出來的吧。
單看紐約和倫敦,一地有百老滙,另一處有一個叫WestEnd的地區,每天至少有十齣歌劇上演,還有二十齣話劇,而且天天客滿,作品一演就是二十年,這就叫實力。
在同一時期,倫敦上演的音樂劇全是大製作:貝隆夫人、貓、星光快車、棋王、悲慘世界、歌聲魅影、西貢小姐,就像拉斯維加斯的酒店一樣:凱撒皇宮、Mirage、紐約城、法老宮殿,台台戲都是絢爛無匹的聲色瑰寶,各有主題故事。
音樂劇的生意做起來,要成行成市,題材多樣,例如《貝隆夫人》改編自南美洲政治女強人一生的經歷;《棋王》影射美蘇冷戰,以蘇聯棋手卡波夫的傳奇為藍本;《悲慘世界》改編自雨果的長篇小說;《西貢小姐》是《蝴蝶夫人》的現代版。倫敦紐約的音樂劇,不像中國的地方戲,演來演去都是白蛇許仙、紅樓梁祝,不離情歸離恨天這五個字。人家的音樂劇,題材從政治到神話,從歷史到宗教都有。觀眾自己的修養不夠,買票進場也像劉姥姥走進大觀園。
還有,每一齣音樂劇都有一樣秘密武器。例如《星光快車》,在舞台上建一座溜冰場,演員一面溜冰,一面跳舞唱歌。《西貢小姐》把一艘直升機空降在舞台,嚇觀眾一大跳。《歌聲魅影》更不待言,除了劇院裏躍起一陣鬼魅叫聲,男主角還跳上觀眾席上空的大吊燈表演玩雜技。
音樂劇除了是一種實力,就像大陸知識分子一句流行話,是西方的「軟權力」。作曲、寫詞、服裝、美術、樂隊,是一個嚴謹無缺的團隊。一台戲一演三十年,一場也沒有半點的吃螺絲和「蝦碌」,夜夜都在完美的掌聲中謝幕。這裏頭,難道就沒有一套深奧的學問?
真正的國際大都會,不是靠拆掉幾座舊戲院如利舞台、再發展地產商場,就能建成的。亞洲的一些小農社會想效顰,一起步就已經大錯,這輩子更不可能到達終點。更勿論許多人連歌劇(Opera)和音樂劇(Musical)也分不清,歌劇源自中世紀,要嚴格的聲樂訓練,兼通意大利文,在皇室御前表演,是貴族的消閒遊戲,音樂劇從十九世紀才面世,混和了街頭的賣藝和雜耍,是兩碼子事。
西九龍的「文娛藝術中心」,搞得出甚麼名堂?想也不敢想,專心發展地產,一起賺快錢,比較適合香港這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