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雖然鼓勵業主將過剩工業地轉型,但不少卻因補地價問題,而停滯不前。除早前有發展商炮轟工地轉酒店發展的補價太貴外,轉其他商業用途時,又未能因應每個個案的性質處理,因而拖長項目補價及發展的期限。
政府早兩、三年將大部份市區工業用地轉為商貿地帶,目的是加快工業轉型及改善工業區的環境,當時的確吸引不少工地業主申請改變用途,為工地增值。然而都因與政府在土地修定契約,和補價問題未能達成協議,令項目未能順利展開。
部份業主雖有明確發展意向,如興建寫字樓,並取得城規會許可或屋宇署批出建築圖則,但地政總署最近向有關申請者重申,該署並不考慮該些資料,只以其內部一貫評估機制,以較概括性的土地用途,評估修契土地的最大價值,因概念較模糊而會導致彼此在補價出現嚴重分歧,令不少中小型發展商錯失樓市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