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之前,由於香港有高地價,政府財政豐裕,甚麼都可包辦。政府在提供廉租公屋、免費教育、全民醫療及安全綜援之餘,還有能力資助大部份香港文化藝術活動。
施永青
九七之後,高地價環境受到破壞,政府財政緊絀,連綜援也被迫要削,遑論文化藝術的發展經費了。
由於香港的藝團長期養成了依賴政府的習慣,自己籌集經費的能力甚低,一旦政府削減預算,文藝界莫不叫苦連天。
面對這種境況,政府建議引入商界力量,一起推動文藝活動。可惜香港的商界熱衷跑馬、去Ball、打高球的多,懂欣賞藝術的少。不似歐洲的貴族,有附庸風雅的傳統,亦不似美國的財閥,需要善用稅務優惠。再者,華人社會流行「家族主義」、非「個人主義」,商人傾向把財富留給子孫後代,而非在有生之年盡可能做些有價值的事。因此,香港的商界不但甚少肯出錢支援文藝活動,連買票捧場也難見。文藝界走投無路,只好死冤着政府要錢。
然而,當此時刻,即使建制內有部份有心人想幫文藝界一把,想成立一個文化基金去長遠解決這個問題,但撥款亦難在立法會通過。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利用政策傾斜,把社會資源拿去商界過冷河,再回流給文藝界,美其名為利用商界資源去推動文藝發展。
這其實算不上甚麼新思維,說是故技重施可能更恰當。政府在解決住屋問題上,早已使用類似手法。
社會可能未必肯花這麼多錢做住屋津貼,政府就以行政手段把土地撥給房委會,讓房委會可以發展居屋賺錢,又有公屋的商場及車位收租,以這種隱藏的補貼去掩蓋房委會的低效益。這種手法雖有這樣或那樣的弊端,但整體說來,香港的住屋問題在世界層面而言,算是解決得比較好的,難怪政府把這種方法移植去文藝界,企圖利用西九的發展,偷偷地把資源撥給文藝界。
我身為香港小交響樂團董事會主席,有責任在此申報利益。西九的發展,香港小交響樂團可能是得益者,因為已有落標的財團承諾為我們提供免租場地,以滿足我們演出、排練、辦公,以至儲存樂器的需要。當然,並非所有藝團都得到同等的照顧。文藝界因此各有意見,得益者不敢多言,未得益者強烈反對。
然而,我身為香港人,仍然有責任指出:今次商界的參與,並非他們忽然藝術使命感大增,而是想藉此奪取西九的發展權,以及換取地價上的折扣。他們花在文化藝術上的每一分每一毫,都得在地價上換取同等代價的折扣,這是發展商落標時必然會用的商業原則。由此可見,引入商界參與的是地產發展,而文化藝術只不過是政府規定商界須高豎的幌子罷了。
當然,由於涉及的利益龐大,商界為了高豎幌子都費盡心思,四處網羅行內精英,思謀獻策,效果可能真的比交給官僚辦好,這或許是引入商界的某種好處。然而,整個西九項目的文藝部份所需的資源,仍是由社會付出,商界想得到的只是利益罷了。這是整件事情的本質,政府若是不認清這個本質,巧言甚麼新思維、新眼光,反而不利於好好地利用商界謀利心切,去間接為文化藝術作貢獻。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