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今年會計師公會理事選舉,竟然備受傳媒注意。《蘋果》過去1星期不時在財經頭版報道理事選舉的發展,可見受矚目程度乃前所未見,亦證明現在會計師已經並非從前不問世事、躲在冷氣房默默工作的專業人士。特別是近期有會計師捲入上市公司醜聞,更令全世界幾十萬對眼「昅實」會計師。
同樣被幾十萬對眼昅實的,還有西九龍填海地。究竟西九龍是文化還是地產項目,現在亦未可以說清,皆因全無財務資料披露。從數碼港及紅灣半島的先例說明,政府是遠不及地產商聰明,經常被他們「搵笨」。所以,無論司長如何歇斯底里地澄清謂西九絕非地產項目,都無人信,因為大家恐怕連司長本人亦被地產商瞞過。
是文化還是地產?只要將財務資料稍為披露,讓公眾知道地產商會否再次藉西九而牟取暴利,即時可以分辨出真偽。這些最直接簡單的民間智慧,政府至目前還欠奉。
地產商靠賣樓賺錢。西九龍項目何時可以為公司帶來利潤,除了看落成日期之外,連會計政策亦有影響。
如果地產商選擇在入伙紙批出後,才將樓花收益連同賣樓收入一併入帳,怕且要等2011年文化設施啟用後,才可以逐步將樓宇推出發售圖利。假如樓宇先於博物館式的歌劇院落成,這文化項目的糖衣則會太快被戮破。就算曾司長到時已經貴為特首,亦會被譴責,影響連任機會。當然,如果曾司長到時已經退休或下海從商的話,市民亦冇佢符。
但假如地產商是選擇在樓宇建築過程中,分期將樓宇物業預售的收益入帳,那麼隨時可以在2011年、當文化設施或住宅項目落成前,在帳面上反映到賣樓盈利。
西九入圍的地產商,有沒有分期入帳的公司?有,九龍倉(004)是也!其中一間前稱是「生利」、後改稱「藝林」的入圍公司,是由九倉、信和(083)及華置(127)合作組成。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九倉的年報,當中有關會計政策那一大項──預售的發展物業會按已支出的建築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入帳。換言之,樓花一推出,九倉已經開始計數賺錢。
這與另一間入圍公司「活力星」背後兩家大地產商不同。長實(001)和新地(016)都是待入伙紙批出後,才將之前的預售收益確認入帳。
來年的會計準則轉變,會否影響地產商的入帳方法,可能會,但暫時仍未有定案。皆因收入確認,是基於將風險轉嫁於消費者後才作準。
建築中的樓宇,理論上風險還屬於地產商,並未完全轉嫁予買家。將來跟國際準則接軌的香港版本,是否容許勢力龐大的地產商選擇分期入帳的方法?暫時未有分曉。
換言之,假若投資者想偷步,預先估計哪一家地產商可以成功投得西九項目而率先入貨,除了要估計這項目的收益,還要知道這些收益幾時才開始入帳。難度之高,比曾司長應付四方八面的反對聲音,有過之而無不及。
面對公開財務資料的強烈要求,曾司長其實可以請教會計師。此舉有辦法可以公布一些數目,解答公眾疑慮之餘,又不會令政府在談判桌上蝕底。
龔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