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今年入秋以來,經歷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大旱,東江水位屢創新低。但河床裸露,卻使長年埋藏在惠州巿東江水底的歷史文物得以「重見天日」,吸引不少巿民前往「拾寶」,估計至今撿到的古錢幣已多達二十多噸,其中不少可能已流出香港及境外其他國家。惠州巿博物館已派人徵集了共四萬多件文物。
惠州巿古城的三個古碼頭,包括東新橋碼頭、九號碼頭和東江沙碼頭,在古代非常繁盛,歷史上的沉船和遺物令這裏沉積大量各朝代文物。由於今年惠州東江水位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河床裸露面積比以往更多,導致江邊近日出現一群文物「尋寶者」,部份人來自外地。
「尋寶者」在河床上撿到多類文物,其中以古錢幣最多。一些小文物販子聚集在東江邊,專門從尋寶人手上收購出土文物,然後拿到廣州、香港去賣,令大量原本屬於惠州的文物流失。
惠州巿博物館九月起,已先後從巿區內露出江底沙土的淡水碼頭等幾個原宋代古碼頭,挖掘兩萬餘件包括漢代至民國的古幣、銅錢、銀幣及陶瓷、器皿等珍貴歷史文物。此外,三名不願惠州文物流失的巿民,早前盡力出手收購江中的文物,並向博物館移交了四十二類、共二萬一千多件文物,包括二萬多枚歷代錢幣,以及宋代古碗、明代城磚、清代鴉片煙罐以及銅鏡、陶罐、鐵器、兵器等。
惠州市博物館長袁學君說,館方這次收集的古幣共有一百公斤,約兩萬枚,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古錢幣,說明惠州早就與歐洲國家有經貿往來,亦印證了惠州在歷史上一直是東江流域文化政治、經濟重鎮的地位。該批出土文物中最有價值的應數刻有「景泰元年(公元一四五○年)九月吉日造」字樣的明代城磚。此外,出土的還有兩枚寫有「東江地委」(三十年代中共在當地組建的地區政權)四個紅字的徽章。
《羊城晚報》/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