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要忘記世貿

中國不要忘記世貿

丹.伊肯森(DanIkenson)

有說是美國打個噴嚏,全世界都會傷風。這個比喻仍然說得過去,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正變得愈來愈舉足輕重。
○四年,中國成為舉世焦點:近十年來,經濟每年以接近雙位數字遞增、資金流入每年達數以百億美元、工業生產在世界消費市場佔愈來愈高份額。中國的發展影響深遠,由原材料價格至貨運運費,幾乎各方面都受其影響。
中國成功發展、影響力日增,責任也隨之而來。中國如何掌管經濟政策、如何處理與美國、歐洲以及亞洲鄰國的貿易關係,會對全球經濟方向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機構,例如世界貿易組織等,構成重大影響。

中國標致可人,諸多國家都欲親近。東盟諸國、新西蘭以及澳洲等,對中國魂牽夢縈,目的是取得自由貿易協議。中國總理承諾向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國直接投資和大幅採購,教他們樂不可支。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公司繼續蜂擁前往中國設立生產廠房。中國的消費階級日益壯大,內陸基建設施陸續增加,消費階級的增長有望更上層樓,為世界各國生產商帶來無限遐想。
中國經濟急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成功加入世貿。相對其他世貿成員,中國出口商過往需要面對更多貿易障礙。加入世貿為中國帶來公平的經營環境。在面對相同的貿易障礙時,中國出口商能夠利用工資優勢和其他物流優勢,爭奪外國市場份額。
更重要的是,世貿成員國的身份,迫令中國對投資、由外國擁有的產權、關稅以及其他貿易障礙採取自由化政策。這些工作無法一蹴而就,但世貿成員國的身份,以及中國為實踐承諾所採取的初步措施,已經令外國投資者、商業夥伴和進口商產生信心,令他們相信,中國的營商環境不會出現突如其來的變化。結果是,各類投資和採購合約,紛紛湧至。

展望未來,中國必須繼續認同和尊重這種關係。也許中國會被勝利沖昏頭腦,誤以為雙邊貿易協議或區域性貿易協議會是世貿以外的其他可行方案。實情是,東盟諸國紛紛向中國靠攏,是因為中國在三年前的十二月十一日加入世貿後,變成了吸納投資的巨型磁石,而受影響的,卻主要是東盟成員國。
中國有意繼續進行大型基建項目,也要滿足工業需求,遂致力在南美洲採購銅、鐵和其他原材料。這些發展需求,是由於美國和其他國家願意購入中國製品,而這也是加入世貿的結果。然而,這些款項必須循環流動,美國人才能繼續花費購買中國產品。要是中國想令投資儲備組合更多元化,寧棄美國債券、證券而取其他國家的實質資產,本屬無可厚非,但如此一來便需要購買更多美國的服務、技術、生化科技、娛樂和藥品等。為此,中國需要進一步把限制外地供應商的規則自由化,以及加強執行保障知識產權的措施。

在中國貿易關係的事宜上,布殊政府處理得相當開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依法建議向中國實施制裁,被布殊政府四度駁回;美國工會聲稱中國勞工工作環境不公平,要求展開調查,布殊政府未肯應允;有人要求調查人民幣幣值下降,也給布殊政府駁回。
在反傾銷和保障紡織品方面,布殊政府的工作並不出色。但此中反映了美國商界某些界別以及若干政策圈子,存在敵視貿易,實則是敵視中國的情況。中國最低限度要在執法保障知識產權的工作上取得更佳成果,否則這種情況會愈演愈烈。
世貿訂定的多邊貿易協議規定,是中國以至大部份國家採用的貿易基礎,在過去十年間,為這些國家創造財富和機會。要是中國無視世貿的重要角色,全世界患上的不會是傷風這般小病。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貿易政策分析員,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