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從高位急速滑落,上周跌勢最勁,幅度約14%。儘管美國駐沙地城市吉達港的領事館遭武裝分子襲擊釀成死傷,但消息僅能刺激油價被推高1美元到43美元(1桶,下同)而已。就算與此同時,尼日利亞傳出有3個油井被當地村民挾持,導致生產停頓(影響每日減少約10萬桶輸出),以及上月底挪威北海鑽油台漏氣影響產量每日超過20萬桶,也不能令油價大幅彈升,難道這場遊戲已告一段落。
油價從個多月前的每桶近56美元高位,下跌至上周42美元水平,短短時間跌幅超過20%,是本欄忠實讀者應不會感到驚訝,因為筆者早於9月17日和27日欄,分別以「油價已呈強弩之末」和「油價高處不勝寒」為題,提醒在50美元之上已不應冒進矣!當時還有不少「有心人」在高唱70甚至80美元,認真居心叵測。那麼油價在現水平又將何去何從?
全球經濟預期放緩,對石油需求減少,價格應當再向下滑落。然而石油牽涉太多既得利益者,兼且可作為一種政治武器,要測其去向實不容易。油組將於本周五在開羅召開會議,討論如何調控供應以確保「卡特爾」成員的利益,會前科威特石油部長薩巴赫已呼籲停止所有超額生產,伊朗和利比亞亦表示贊同「減產」,更有消息傳出油組主席或會在會上建議提高22至28美元的指標價(以前所謂的自動調節機制)到28至32美元,縱使價格仍偏離現貨水平,可是意義重大,意味油組將合力維持油價約在40美元(32美元再加8美元的地緣政治風險溢價)或以上,故油組在此問題上的取向,是否有所行動,將直接影響油價的浮沉,值得密切留意。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