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期六,台灣就要進行立法委員的選舉。台灣每次選舉,都是熱烘烘的,但今年的選情,卻是空前的冷清。儘管執政民進黨說,必須爭取「泛綠過半」,行政才不會處處被立法阻撓,才能有效執政;而在野的國親新三黨則說,只有「泛藍過半」,才能發揮對行政的制衡作用。但民眾卻普遍不關心泛綠和泛藍提出來的選舉議題。有台灣輿論說,這是議題失去焦點的選舉,甚至是意義被抽空的選舉。
台灣社會面臨的迫切而且民眾關心的議題其實很多,比如怎樣才能避免兩岸發生戰爭?有甚麼辦法在東亞經濟整合過程中,台灣不會被邊緣化?台灣參加世貿後,外國農產品即將大量進台,台灣有甚麼良策可以減低農民面臨的危機?還有,教改要怎麼改才可以提高競爭力?六千億元台幣的軍購特別預算要不要削減?……。但這些議題都沒有在選戰中被觸及。
自選戰以來,阿扁主導了選情,仍拋出一個又一個「去中國化」的議題,挑動族群分化,先是指中國是外國,是敵國;繼而說孫中山是外國人;又稱本國史就是台灣歷史,中國、蒙古是另外一國、外國,不是台灣本國;跟着又說要改國徽,因為國徽與國民黨的黨徽雷同,又講要公投新憲法,台灣要有一部符合現狀的憲法。
最新的招數就是提出所有台灣帶「中國」、「中華」名稱的公營事業(如中國石油、中國造船、中華電信)都一律要正名為「台灣」;接着,他又宣稱,所有台灣在「非邦交國」的使領館都要改名為「台灣代表處」。
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說,外館正名是因現實運作上的困擾,不涉及更改國名、國號,相信美國也會了解,不會有太強烈的看法。
誰料只過了一天,美國就有了「強烈的看法」。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艾瑞理在簡報會上說,「國營事業或駐外的經濟暨文化處改名一事,在我們看來,會片面改變台灣現狀。基於此,我們不支持。」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更說,「如果涉及片面改變現狀,美國反對。」
在美國與中國高層連續多次就台灣問題交換意見之後,筆者相信中美雙方已就台灣問題有了共識。美國仍然是堅持它的「一個中心」(以維持台海和平為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國不武,台灣不獨)的政策。
不過,中國領導人大概也相當清楚地表示了,只要台灣沒有要改變現狀的傾向,那麼中國會堅持貫徹以和平方式去解決台灣問題。換句話說,中國只會在台灣要改變現狀(如台獨)的情況下才會動武。
因此,台灣沒有改變現狀的傾向而中共要動武的事,比如一九九六年中共向台海試射飛彈那樣的事,應不會發生。在這種認知之下,美國要讓台海保持和平,所要做的事就是阻止台灣任何要改變現狀的傾向。
布殊的本性,是反對共黨專政的政權,要向全世界散播美式民主、自由價值觀的。但事有輕重緩急,目前中國在經濟上與美國利害攸關,在亞洲局勢方面美國需要中國合作解決北韓的核武問題。至於要改變中共的共黨專政的政權,那已不是布殊任內要實現的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