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旅行的最大目的是行開吓,可以見一些平時不見開的人、環境及事物,希望暫時拋開千篇一律,滲進幾點幾滴的新鮮感。
去邊呢?東南亞方便就腳、簡單實惠,但確然有點太熟,有個「熟」字就行開得不夠徹底,況且香港天氣已轉涼,很舒服,不想巴巴的跑回天熱地方焗出一身汗。
讀了Wyman的《Y》,金色閃令令封面確搶眼,書內提供了到日本與到英國旅行的比較,日本是PlanA,英國是PlanB,PlanA剛去完,被Wyman的文字搔得心思思有點想去PlanB。曾到過英國倫敦兩次,但每次只逗留了兩天,辦完事便走,所以不算遊過。印象中倫敦是一個「霧」氣沉沉的城市,普遍都穿戴得過份整齊,有點扮嘢地傳統,好像不大適合我這種人。但近日收到的口碑好像轉了口風,都說倫敦這地方變得有趣,原本是舊的,加入了新的,容納了借來的;一點新,一點舊,一點借來的,感覺像新婚,好似制得過。
問一問航空公司,這段lowseason,飛往倫敦的經濟客位票價只需四千多元。嘩,計里數平過搭小巴,好似更加制得過。但對倫敦人生路不熟,蔡瀾先生與Wyman的文字介紹加上當地一名學生朋友的接待恐怕不夠用,於是互聯網大派用場,旋即展開一場網上倫敦資料大搜查,一切由決定坐邊間航空公司及住邊間酒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