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可愛小巧的熱帶觀賞魚──斑馬魚,正為人類治療血癌帶來新希望。香港大學醫學院的一項血幹細胞研究,成功找出斑馬魚的胚胎有一種能控制斑馬魚體內臍帶血幹細胞數量的基因;港大計劃將研究結果進一步應用在人類身上,以便找出增加人類臍帶血幹細胞的方法,從而有助治療血癌、淋巴瘤等疾病。 記者:黃秋豪、梁洵瑜
斑馬魚身長只有二點五厘米,原產於南亞,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助理教授梁如鴻是全球首名以斑馬魚胚胎作血幹細胞研究的醫生。
他解釋,利用人體臍帶血所提供的血幹細胞進行移植,在治療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上,較骨髓移植的療效更佳,但無奈臍帶血幹細胞的數量有限,只足夠為兒童病人進行移植。
梁如鴻說,斑馬魚的血液與人類的血液相似。他的研究發現一種活躍於臍帶血幹細胞、稱為「chordin」的基因,會抑制臍帶血幹細胞的生長。他又成功利用基因改造技術,抑制斑馬魚的胚胎內的chordin基因,結果顯示,當斑馬魚的chordin的基因受抑制時,斑馬魚胚胎內的臍帶血幹細胞數量會上升,連帶胚胎的造血量亦大增。
但梁如鴻指,現時暫沒有方法可抑制人體內的chordin基因。他說,期望在五至十年內找出增加人類臍帶血幹細胞數量的方法,讓患血癌、淋巴瘤等的成年病人可以受惠。
另外,在全球的愛滋病人即將逼近四千萬人之際,港大研究免疫系統的學者破解了愛滋病毒的其中一個主要基因TAT,原來是抑制人體免疫反應的重要一員,這種基因能刺激及製造一些因子,破壞人體對抗病毒的自然防衞功能。過去,科學家一直以為這個基因是協助愛滋病毒繁殖。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免疫學研究實驗室副教授劉錫賢表示,只要找出方法去截斷TAT基因去製造那些因子,令它無法抑壓人體免疫反應,病人就不會因沒有抵抗病菌或病毒的能力而受感染併發死亡。而這項發現有助未來研製治療愛滋病的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