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昨天發表題為《請以新眼光看西九龍》的文章。司長在文首開宗明義說西九「是一個很大膽而且有前瞻性的計劃……從一開始,我們的目標就是在這裏興建一個世界級的文娛藝術區」,可見對於司長來說,其構建西九文娛藝術區的宏遠藍圖,實屬一貫正確故毋須論證。
問題正出自政府制訂的西九文娛藝術區這「前瞻性」計劃上,而不在於其執行上的細節。換言之,爭論應首先聚焦於應否由政府規劃和設計一個龐大的文化項目,而不在於其具體的操作,即究竟由公帑或以優厚條件吸引地產商承擔文化設施的支出。
回顧特區政府自回歸以來推出的「前瞻性」計劃,無論是數碼港又或是中藥港,都以失敗告終。試問這樣不堪的往績,教港人如何相信這次政府的鴻圖大計定能實現?即使不談這些宏觀性計劃,在微觀方面,政府失敗的例子也不小。
司長便提到「香港幾十年來興建了不少文娛藝術設施」,但這些設施「已日漸難以滿足今天的需要。」既然這些同樣來自政府的文化藝術計劃缺乏「前瞻性」,司長又有何把握西九龍將是例外,並保證該項目能滿足往後一切的需要?
司長在提到西九計劃時總喜談及文娛藝術設施的營運資金來自地產商,毋須市民負擔成本。這看法錯得離譜。若政府以價高者得的形式出售西九土地,便可在不加劇財赤的情況下給港人退稅,讓他們各自尋找心中的文化理想。換言之,以現時公布的模式開發西九,民眾犧牲的是退稅的機會(即其機會成本)。
司長在文中提及過往的民調支持西九,假若現在再作同類調查,並在問題中加入民眾有權選擇退稅並放棄西九文娛區一項,你猜民意還會支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