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陳水扁聲稱要在兩年內把駐外機構和國營公司正名,以「台灣」取代「中國」或「中華」,香港嶺南大學政治與社會學系副教授李彭廣指出,此舉不能簡單地視為選舉花招,其主要影響在於製造社會輿論的話題,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平台。
將到台灣觀察立委選舉的李彭廣表示,陳水扁的言論可以說是選舉的花招,但也不盡是選舉花招,虛虛實實,兼而有之。他製造新的社會話題,影響輿論,自然有助民進黨選情,但選舉話題變成社會上經常性的論述,其影響就超出選舉範疇。
李彭廣接受本報訪問時說,陳水扁透過不斷地挑起本土化話題,引導社會意識層面的變化、社會認知的變化,正逐步形成台獨的文化基礎,為下階段的發展提供平台。不過,受制於東北亞政治局勢、受制於美國及兩岸關係,陳水扁短期內不會在台獨問題上作出實質的政治決定。
台灣《中時晚報》的社評也指出:「作為總統,他(陳水扁)無法擺脫美國的壓力,更不能違反自己『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以至於今日喊台獨不怕死,明日喊兩岸和平談判。根本是左手右手互打。」
而台灣《聯合報》的評論則揶揄:「陳水扁、李登輝這對借殼上市的中華民國總統,不但中華民國這件外套要脫掉,相關中國史地的內衣褲也要脫掉,現在連國營事業的中國名字都要統統脫掉。」
本報記者